央行首提“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

2024-05-19 14:44

1. 央行首提“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

行业景气从上下游向中游传导,行业轮动,中游崛起,利好股市。
(1)央行对经济企稳回升的信心有所增强,但对通胀预期上升并不十分担心,货币政策把防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转向稳健中性甚至中性偏紧。央行强调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在新货币政策框架下启用货币市场“加息”,调节好货币闸门,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货币政策转向中性偏紧的目的是防风险去杠杆,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脱虚向实”。
(2)近期信贷和投资超预期,房市债市调控之后银行增加了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力度,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后的投资冲动带来基建投资超预期,企业盈利改善带来前几年被推迟的设备资本开支大幅增长,外需改善和汇率贬值推动出口回升。考虑到一季度信贷和投资超预期,这一轮景气周期复苏有望持续到二季度,因此货币政策中性偏紧有望延续到2季度。

央行首提“稳健中性”货币政策 对股票市场有何影响

2. 为什么长期来说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第一,货币政策是成熟稳健的,稳健是与中国经济环境连在一起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目前物价上涨不完全是因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通货发行过多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目前的物价上涨更多与劳动成本上升有关。从这个意义来讲,货币政策要控制这种原因导致的物价上涨难度比较大,进而出现了目前的局面——政策紧一点,物价并不能降到理想水平,但是政策一松,物价将涨的更快。因此,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将长期处于中性。
  第二,在中性情况下,货币政策一定是微调,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变化。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相联系,即使货币政策稍微有所松动,都要将其对经济的帮助作用与对通货膨胀的刺激作用结合考虑,要有所均衡,因此其刺激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仅是补充流动性的举措,并不是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转变。过去中国货币补充机制与外汇占款密切相关,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由于外汇占款的下降,意味着央行补充货币的渠道受到堵塞,因此流动资金会偏紧,其对冲的办法是在市场的回购,或是存款准备金率。而这种办法只与流动性的多广、松紧相关,与货币政策的方向无关。
 
 
2.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3. 货币政策还将继续稳健中性吗?

多位专家表示,物价不是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也不会成为宏观政策的主要关注点。连平认为,从总体上看,2018年物价形势将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不会产生货币政策相应调节的要求。招商证券分析师谢亚轩也指出,2018年CPI同比涨幅温和回升,叠加PPI同比涨幅收窄,难以对我国货币政策形成明显约束。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目前多个信号均反映出“不松不紧”仍是货币政策的主基调。由于2018年高通胀可能性极低,从历史经验来看,CPI同比涨幅不超过2.5%,央行不会通过收紧货币来控制通胀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监管态势明显趋严,在坚持防风险底线思维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存在边际收紧的可能性。因此,总体上,“不松不紧”仍是2018年货币政策的主基调。

姜超也表示,物价并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牵制,今年的政策重心在于防风险、去杠杆,意味着货币政策难放松。但在双支柱框架下,监管政策密集落地会逐步加强宏观审慎的调控效力,有助于货币政策向中性回归。

货币政策还将继续稳健中性吗?

4. 中性货币政策的介绍

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

5.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需要怎样的传导机制

央银行的核心职能之一在于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供应量或政策利率,使之接近中介目标,并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一步影响经济变量,以期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其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至关重要。
不过,李建军强调,尽管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基本实现,但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结构性的融资难融资贵依然存在等。
显然,在我国,银行信贷是货币政策数量传导的最主要渠道,也是最有效的渠道。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宗良表示,2016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总量是合适的,但结构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住房按揭贷款增长过快,企业贷款新增较少等。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需要怎样的传导机制

6. 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

问题1: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
 
 问题2:中性货币政策是什么意思?
 
 货币政策分三种:扩张性的、紧缩性的、中性的。可以利用的工具有利率、货币供应量、政府债券之类的有价证券、央行票据等。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常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或者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或者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等。而中性的货币政策,介乎两者之间。
 
 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中性货币政策可以治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泰斗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是一种货币现象。据说,这是他依据所观察到的美国货币与物价之间的长期联系而得出的结论。该等联系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的过度扩张引起的,因此可以透过对货币供应量的适当控制来防止通货膨胀。
 
 实际上,货币主义关于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忽视了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物价的影响。于是,修正后的货币数量理论就变成:在商品供求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减息促进的货币供应量扩张导致通胀,由加息促进的货币供应量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即使紧缩也无助于物价下降,倒是可以透过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增加投资并因此缓解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方式促进物价下降。
 
 必须承认,与美国相比,中国内地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的。考虑到增加商品供给必须首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抑制内地高通胀最有效的办法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加息以及相应的紧缩货币政策,而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确切地讲,该等中性货币政策就是在提高存款利率以约束消费并因此吸收流动性的同时,通过缩小存贷利差或相对降低贷款利率的手段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并因此释放流动性。

7.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0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职能 :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主要职能是 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 行长负责制 ,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具有咨询议事机构的职能。
    业务 :
   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 社会 货币总量,借以实现宏观金融调控的近期和远期目标。
   要能够区分哪些是资产哪些是负债:
   中央银行的负债:储备货币/基础货币(货币发行(发行的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银行的银行)),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发行债券,国外负债,政府存款(政府的银行),自有资金,其他负债;
   中央银行的资产:国外资产(外汇、货币黄金、其他国外资产),对政府债权(政府的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其他资产。
    存款准备金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存款下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准备金的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货币乘数 :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M),包括 社会 流通中的现金(C)和银行体系中作为准备金的存款(R)。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基础货币,创造出倍数的货币供给额,其中, 基础货币 和 货币供给额 之间的倍数关系,成为 货币乘数(m) 。
   存款货币创造过程中存在一系列漏出因素:
    提现率c :客户提取的现金与活期存款总额之比;
    超额准备金率e :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
    法定存款准备金r ;
   这些漏出因素会使货币乘数 减小 。
    m=(c+1)/(c+r+e) 
   简单情况下,假设商业银行只保留法定存款准备金,其余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贷款,没有超额准备金,且实现 非现金结算 制度,此时 m=1/r 。
   货币政策体系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体系、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货币政策操作程序。
    货币政策目的/目标 :
   最终目标:稳定物价(首要)、充分就业(失业率=自然失业率)、经济增长(GNP增加)、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
   中介目标:银行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长期利率;(选择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和适应性);
   操作目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其他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影响商业 银行信贷规模 ,从而 间接 地对  社会 货币供应量 进行控制的政策。特点:是一种 威力强大 的货币政策工具,即使准备率调整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缺点:难以确定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 时机和调整幅度 ,而频繁地调整也使银行 难以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 。
     
    再贴现政策 :直接调整或制定对合格票据的 贴现利率 ,来干预和影响 市场利率 ,从而调节 货币供应量 的政策措施。(提现利率上升,货币供给减少,流动性降低,市场利率升高)特点:对 市场利率 产生 直接 影响,同时附带有“ 告示效果 ”,向银行和公众传递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信号和方向。缺点:中央银行处于 被动 的地位,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取决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措施的反应。
     
    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 买卖 各种有价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及影响利率水平的行为。(央行买证券,货币供应量上升,利率下降)
   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证券主要包括:回购交易、债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优点: 主动 权完全在央行,可以进行 经常性、连续性 的操作,可以 较为准确 地达到政策目标,且具有较强的 可逆转性 。
    回购 ,央行与一级交易所的交易:
   正回购:先卖后买,收回流动性,到期投放流动性;
   逆回购:先买后卖,投放流动性,到期收回流动性。
    债券交易 ,央行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的交易:
   现券买断: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上买入债券,一次性地 投放 基础货币;
   现券卖断: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 回笼 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 ,即央行发行短期债券,央行通过 发行 票据可以 回笼 基础货币,央行票据 到期 则体现为 投放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传导机制一般过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
   利率传导机制: 传统凯恩斯主义学派 ,核心变量为 利率 , 货币供应量(升)->实际利率(降)->投资(升)->总产出(升) 。
   信用传导机制:银行信贷渠道, 货币供应量(升)->银行存款和贷款(升)->投资(升)->总产出(升) ;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供应量(升)->股价(升)->净值(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贷款(升)->投资(升)->总产出(升) 。
   资产机构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升)->股价(升)->托宾q(升)->投资(升)->总产出(生) ,托宾q=企业市场价值/资本重置成本;财富效应, 货币供应量(升)->股价(升)->金融资产价值(升)->财务困难的可能性(降)->耐用消费品和住宅支出(升)->总产出(升) 。
   汇率传导机制:资本总是从利率相对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货币供应量(升)->实际利率(降)->汇率(降)->净出口(升)->总产出(升)。
   以上为准备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学习帮考网课程的笔记,在此记录,以备复习。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0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8. 中性货币政策——财学堂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