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

2024-05-15 07:33

1. 求助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

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如对儿童的躯体虐待可说成是“玉不琢不成器,树不伐不成材”、“打是疼骂是爱”。这是自我防御机制里的一种。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有兴趣的话建议你去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会有所帮助的。希望上面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求助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

2. 心理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心理学是应用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对象为个体及群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所涉范围较广。从现有学科分类的角度看,经济心理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经济心理学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就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等。狭义的经济心理学则以从事直接与拥有货币之后产生的心理与行为为主。它主要包括:消费心理学、投资心理学、税收心理学、保险心理学、储蓄心理学、赌博心理学、慈善心理学等具体领域。它更多地涉及个体或群体在获得货币之后的经济心理行为的机制和规律,而较少或较间接涉及商品的生产领域。另外,广义经济心理学中的部分研究领域相对系统和成熟,而狭义的经济心理学尚属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研究的对象是狭义的经济心理学。狭义的经济心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比较薄弱的学科领域。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其主要假设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的,个体被看成是一个具有经济理性的、独立的、可以自主选择和决策行为的个体。因此,个体的心理层面的其它特征便被经济学家忽略了。近年来,西方新经济社会学、经济人类学和经济心理学的发展,与经济学形成了学科之间的对话,提出不同文化、社会中的个体对于财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经济刺激和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着社会、文化和心理构成的“黑箱”,个体并不是总是按照经济理性来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例如,某一文化、社会中的个体的财富观念、公平观念、风险的承受力、个人的效能感、成败归因倾向等等极大地左右了个体的经济行为。金钱对个体的意义不同,获得金钱之后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政府、社会、他人对个体的意义不同,个体对金钱的使用决策也将不同。在这样的学科间挑战与融合的背景下,八十年代中期,荷兰的社会心理学家创办了《经济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出版了《经济心理学》著作,一些国家的大学成立了经济心理学系或教研室,逐渐形成了狭义经济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一些发展心理学家也从儿童青少年的经济概念的形成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3. 01.经济心理学概述

 经济心理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经济心理学思想的变化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为什么金融危机,每隔10多年就要发生?是经济结构原因?还是金融杠杆比率使用不当?在如此高效的金融市场,如此强大的金融机构面前,在有如此之多的风险风险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利用的今天,为何世界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仍然是无法避免的?
   不了解人性的经济学无法去解释经济的运行,不与心理学结合的经济学,注定会远离市场。而经济心理学恰恰顺应了学科发展的规律,将心理学的重要发现和研究应用,应用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解释里,在学科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有入市的疯狂,有出逃的恐慌,贪婪与恐惧总是伴随着市场。如果不能够了解博弈双方的所思所想,不能理解经济心理与行为的规律,如何才能在证券市场长期生存不再受伤?
   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在股票泡沫状损失了20,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多美元。他最后发出的一种感慨:
   人类活动尤其是心理活动,有特殊规律,这并不是物理学能够解释的。
   经济学和心理学有着共同的起源。他们均发展与发源于77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但是随着对专门问题的研究深入和支持观点的积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渐分离和专业化。
   由于主流经济学的结构严谨,表述精确,逻辑性强。享有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的美誉。它是从理性的研究角度出发,主张从抽象的简单化的理性假设,来利用公理化的逻辑推演和数学定量分析, 推导出统一的结论。心理学在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验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将控制下的观察作为实验的证据。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心理学把这两者进行的结合。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鼻祖,写过影响经济学最大的一本书叫做《国富论》。但是在他写《国富论》之前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主要讨论了国民财富积累的的本质和原因。财富的积累是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则之下,通过自由贸易手段来实现国家财富的积累,但是如果没有共同的道德原则为基础,这种自由贸易最终就会变成贪得无厌的弱肉强食的强者逻辑。而这种共同道德原则是以人们的同情心以及推己及人以及推人及己的道德情操来实现的。这也正是亚当·斯密将《道德情操论》作为《国富论》的基础假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是第一个写出经济心理学的著作的学者。心理学界通常以他1902年写出的《经济心理学》作为经济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将它作为经济心理学产生的鼻祖。
   皮尔洛·路易·雷诺,这位科学家经济学家写过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政治经济学和实验心理学》。
   他是如何将政治经济学和实验心理学结合的?其实他是想试图以实验心理学来解释经济现象。他认为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经济活动当中并不是严格的合乎理性合乎逻辑的,往往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都有。当人进行经济决策的时候,一半的理性与一半的非理性就会展开拉锯战。当这种战斗达到某种关键点位的时候,人就会变得特别敏感和焦虑。非理性因素,很容易打败理性因素,而占据上风。那么这个关键的点位就是 关键阈限 ,所以皮尔洛·路易·雷诺提出的这种关键阈限可以是价格上的,也可以是其他经济数据或者经济变量上的关键阈限。经济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说明,所谓的关键阈限的位置和性质,以便于怎么样运用心理能量来超越这种关键阈限。
   乔治·卡托纳 被称为美国经济学之父。他的主要研究在于教育方面,但是后来转为研究人们的消费行为。他认为人的购买行为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购买能力( ability to buy )和购买意愿(willingness to buy)。这两者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以前的研究过于重视对购买能力得研究,而忽略了对购买意愿的研究。 然后社会当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作用最大的影响,
   1952年到1954年制定了* 消费者情感指数 *,或者可以称之为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当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的情绪。这种指标是由心理学家发明出来的,已经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经济行为的重要指标。
   丹尼尔·卡尼曼,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由于将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成为了行为经济学的先驱,并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思考,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研究才刚刚开始。如果说假如乔治·卡托纳确定了经济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存在,但是丹尼尔·卡尼曼恰恰是让经济心理学更加蓬勃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卡梅伦的一个评价:卡尼曼的主要研究,把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运用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论证了人类决策是怎样系统地偏离标准经济的原理,从而丰富了经济学的理论。

01.经济心理学概述

4. 经济心理学的概述

economical psychology他提出在贫困时代。他认为,经济行为并不是仅靠经济条件来决定的。卡托纳强烈主张,态度的心理变量变得更为重要了,这是他的经济心理学的要旨。

5. 求一个心理学名词。

从众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众弊端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个人获得了匿名感。
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
3、从众的心理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
从众的心理因为群体的共同行为给个人带来了淹没感,扼杀了创新的勇气和锐气。"少数服从多数",是我们在选举或者决策中经常会遇到的方式,从课堂上的发言到开会时的表决,从思维的定式到惧怕风险的承担,无一例外的都有从众心理在作祟。这种心理有的是因为利益、有的是因为怕出风头、有的是因为要明哲保身,有的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这一切最终的结果就是将本来刚刚萌发的新思路和新观点活活扼杀在萌芽状态。也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影响,减少了社会的创新。

社会心理学已经证实,人们具有从众心理(conformity),当决策者行动时,常常考虑他人的判断和行为,即使知道其他人是一种从众行为,完全理性的人也会参与其中并采取类似的行为。 如果脱离了大多羊群从众数,会让人产生不安感,尤其是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时候,这种心理效应会更加显著。(也称为"同调行为")
管理心理学认为,从众行为的产生受个体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情境因素、个体特征多方面因素影响。人们的从众行为有表面与内心两个层面,表现为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四种情况。
比如,在风险资产市场上,从众行为(羊群行为)的心理偏差常常出现于各类投资者中,它是投资者心态模型的重要形式,是"群体压力"或"社会影响"等情绪下贯彻的非理性行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对风险资产的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求一个心理学名词。

6. 求心理学大神告诉一个心理学名词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译“毕马龙效应”或作“罗森塔尔效应/自验预言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通俗地说,就是当你不断地去相信某种预言的时候,这种预言就很可能会成真。其中的机理,实际上是一种暗示的心理在作怪,有的是出于别人的暗示,也有的是自我暗示。

  当然,如果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实际上就是条件反射的作用了,因为你不断地将成功(本能的快感)和运动鞋(条件刺激)联结起来加以强化,以至于一穿上这双鞋的时候就好像一个信号,让你相信接下来一定会成功,于是你的机体下意识地就会增加动力而达到最大的限度(条件反射),继而拿到冠军了。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有意安排的强化过程(经典条件反射),一种是无意中使两者联结起来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根据你的描述,应该更趋向于后者,即无意中有几次穿了这双鞋拿到了冠军,以后就不断地穿着这双鞋而相信自己能拿到冠军了。

7. 经济心理学(一)

经济学家认为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但经济心理学告诉我们并不是如此,首先提出质疑的是1902年的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但由于心理学学科比较薄弱,本身也不重视心理问题,再加上二战的爆发,经济心理学并没有得到发展,直到20世纪中期赫伯特 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经济心理学开始复兴。到20世纪70年代得到繁荣,丹尼尔-卡尼曼提出了前景理论。前景理论是经济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后期的禀赋效应也都是基于前景理论发展起来的。
  
 前景理论中第一个是决策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确定效应:在面临确定率的获得时,人们是风险规避的;反射效应:在面临确定率的损失时,人们是风险喜好的;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禀赋效应: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该物品的价值姚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因为损失厌恶。但禀赋效应会受到情绪的影响。
  
                                          
 损失的主观价值是得到主观价值的2-3倍
  
 第二个是框架效应,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对经济行为人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收益框架和损失框架
  
 
                                          
 对于不同参照点,人们对得失的感知也会不同。目标利润设置较低的情况下,趋向风险规避,比较保守;目标利润设置比较高的情况下,趋向于风险喜好,而敢于冒险。通过不同的设置目标的方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人对风险的态度,低标准的目标往往使人谨慎行事,高标准的目标使人敢于冒险。

经济心理学(一)

8. 心理经济学的介绍

心理经济学又称经济心理学(Psychological Economics ),研究人们对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心理反映规律的科学。它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 心理经济学是20世纪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早期泰罗曾对劳动心理作过研究。而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70年代才正式建立的。 主要著作:美国学者乔治·坎特纳的《心理经济学》(197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