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的历史发展

2024-05-19 00:55

1. 中国医学的历史发展

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是中、西医学形成、发展的土壤。公元2世纪东、西方的两位医学巨匠张仲景和盖伦,传承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创建了迥异的医学范式,发展和完善了不同的理论体系,使中、西医学各自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述的《伤寒杂病论》之前,就有《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古典医药典籍。张仲景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继承了《内经》等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医药知识,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其贡献在于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西方,盖伦的一生生活在罗马帝国时安东尼父子的执政期。彼时,罗马帝国的繁荣,为盖伦的医学成就、以及西方医学的昌盛,提供了可靠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保证。盖伦继承希波克拉底的学术思想,著述200余部著作,现存的83部著作中,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卫生、药物、《希波克拉底文集》研究、哲学、语言学、逻辑学、数学、历史、法律等。倡导实证医学,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疾病局部定位思想、重视形式逻辑、强调演绎法等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中、西医学在张仲景和盖伦完全相悖的医学范式引导下,开始步入了分道扬镳的历史进程。在中华文化强调“中和”的大背景下,学术界便有了“海纳百川”的宽松气氛。出现了学术流派精彩分呈,如瘟病的寒温之争,经方时方之别等。中医学按张仲景的思维范式,蓬蓬勃勃的发展起来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医疗实践的发展,最初的中医学理论已无法诠释新的科学事实,因此,医学理论必须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需要,这就促使中医学进入汉代以后,呈现出全面发展的阶段,

中国医学的历史发展

2. 谁知道中国的医学发展史?

通俗中国医学史话  ——任应秋  劳动人民创造了医药——最早的医药演变情况  祖国医学分科的开始——殷周时代的医药发展情况  反对迷信的杰出医生——周代名医扁鹊  向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前进——古代的卫生防疫措施  第一次发现血循环——“内经”在解剖生理学上的贡献  首次用麻醉剂作大手术的外科医生——汉代名医华佗  伟大的临床医学家——张仲景相他的“伤寒论”  切脉和针灸术的进一步发展——王叔和、皇甫谧的成就  传染病学专家——晋代名医葛稚川  重视妇幼保健工作的医生——孙思邈和“千金方”  中外医药学术交流时期——从汉至唐(公元前206~公元907)  医学教育的发达和形象教学——从刘宋到赵宋的时期  医院的建立——病坊  医药学术的争鸣——金元四大家  牛痘接种的先声——人痘术的发明和外传  世界驰名的药物学家——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传染病治疗学的内容丰富了——湿热学派的成就  重视尸体解剖的医生——王清任和“医林改错”  理学疗法专家——吴尚先的成就

3. 我国的医学的发展历史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
  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
   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
  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
   
  它是古代修身者在“恬淡虚无、正气内存”下对生命真相全面、深刻地进行慧观内视,以及研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成果的部分记录。
   道学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从未离开过人体内最基本的三大物质:“精、炁、神”这三宝。
  对生命中的精、炁、神的研究,道医学早就达到了极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
   在对人体精、炁、神三宝的研究中,精和炁这两大系统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并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
  因此,我们的祖先将对“精”和“炁”两系统慧观与智观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神”这一系统研究的少量结果,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中医学的灵魂,形成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并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专著。
   道学对生命中的“神”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则保留于道学修身的内部进行承传,始终牢牢地把握着对精炁神三宝的整体研究和完善,并且创立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精炁神三宝,以区别于传统中医学。
   因此,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须走进道医学,走进修身学的守一法和修真学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进行探索。
  因为只有道学的这两大学说系统中,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着人类生命的真相,保存着对生命精、炁、神三大系统的完整研究。
  而且,2500年以前的修身学守一法对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远远超过汉唐以后时期,在性慧隐退而智能独强中所诞生的修真金丹学。
   汉唐时期逐步形成的、适应人们后天智能强化张扬背景下的修真金丹学,虽然是一种渐进式逐步摆脱智能制约,淡化心智而明心见性的方法,但它与黄帝老子和庄子所提及的修身得一守一方法的直指心源性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不过,金丹学所对生命中精、炁、神观察的虚实同步的经验,对传统中医学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着理论奠基和指导作用。
  在历史进程之中,中医学依据对生命认知的深度不同,社会需求的差异,逐步形成了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
   传统中医学,虽然源生于道学,运用其“精”和“炁”的理论,但是她逐步向完全性的“常道”转化,以适应社会人们素质的需求。
  而道家内部则仍然把握着生命真相和医学中的精髓继续进行深化,恪守“常道”与“非常道”整体把握型的研究原则,从而形成道家自己内部的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着生命真相中精炁神三大系统。
   道医学,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
  并不会完全失传。
  相反,历史上常见一些道医学中的方法,不断地公开于传统中医学之中,融入传统中医学的系统之中。
   道医学,由于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备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的慧观能力,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
   因此,道医学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地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之中。
  了解、学习、实践道医学,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
  修身是掌握道医学的前提和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
  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修身文化,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
  “岐黄源于道”,绝非虚言。
   “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
  积之厚足,厚德载道,则可知“道”而生万化。
  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
  虚无生万有,人体生命真相中的有质无形的人体三宝——精、炁、神,就是人体内道和德的必然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于对这个“虚无生万有”中的虚的研究之上。
  虚中实有的精、炁、神,就是生命的实相。
  同时,对万物由道这个虚和○中生出,并且通过德的能量的畜养而成形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也就构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统和方法论。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
  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汉朝文景之治和大唐盛世。
  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辉煌。
   宋代以后,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儒学文化进入了教条化阶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智能科学的传入,才逐步压抑和冲淡了道德文化系统对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力。
   综观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在近数百年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力都日见式微,民族虚无主义者大兴其说,有识之士忧心忡忡。
  但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时现象,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由于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总法则,符合自然规律中的真理,必定会兴盛于世,大行其道,传遍整个世界。
   分析中华传统中医学系统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便可得到道德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诞生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于中医学理论富含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核,在运用中比其他领域更贴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源头;因此,她虽然在近数百年来饱经蹂躏,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立于中华大地,百折不颓地顽强地发展着。
  近代更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傲然屹立于世。
   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
  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
  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求采纳
   

我国的医学的发展历史

4. 我国的医学的发展历史?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巨系统,包括道、释、儒三大分支。其中以道学最为历史悠久,远溯于上古人纪时代。  道德文化系统,是生命真相的探索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脊梁。  道医学,源自于道家的修身学说,最初期是诞生于伏羲黄老学说中所提及的守一法之中,在2500年前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代表作,以现存的《黄帝内经》最具有代表性。它是古代修身者在“恬淡虚无、正气内存”下对生命真相全面、深刻地进行慧观内视,以及研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成果的部分记录。  道学研究人体的生命现象,从未离开过人体内最基本的三大物质:“精、炁、神”这三宝。对生命中的精、炁、神的研究,道医学早就达到了极其完善和全面的境界。  在对人体精、炁、神三宝的研究中,精和炁这两大系统直接关系着生命的健康和疾病的治疗,但并不是生命真相的全部。因此,我们的祖先将对“精”和“炁”两系统慧观与智观研究的结果,以及对“神”这一系统研究的少量结果,综合起来,共同构成传统中医学的灵魂,形成医学理论的坚实基础,并且留下了《黄帝内经》这部专著。  道学对生命中的“神”这一系统的研究成果,则保留于道学修身的内部进行承传,始终牢牢地把握着对精炁神三宝的整体研究和完善,并且创立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精炁神三宝,以区别于传统中医学。  因此,研究生命的真相,就必须走进道医学,走进修身学的守一法和修真学的金丹法的殿堂之中进行探索。因为只有道学的这两大学说系统中,才完整和深刻地揭示着人类生命的真相,保存着对生命精、炁、神三大系统的完整研究。而且,2500年以前的修身学守一法对生命真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远远超过汉唐以后时期,在性慧隐退而智能独强中所诞生的修真金丹学。  汉唐时期逐步形成的、适应人们后天智能强化张扬背景下的修真金丹学,虽然是一种渐进式逐步摆脱智能制约,淡化心智而明心见性的方法,但它与黄帝老子和庄子所提及的修身得一守一方法的直指心源性海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不过,金丹学所对生命中精、炁、神观察的虚实同步的经验,对传统中医学的全面发展,同样发挥着理论奠基和指导作用。在历史进程之中,中医学依据对生命认知的深度不同,社会需求的差异,逐步形成了道医学和传统中医学。  传统中医学,虽然源生于道学,运用其“精”和“炁”的理论,但是她逐步向完全性的“常道”转化,以适应社会人们素质的需求。而道家内部则仍然把握着生命真相和医学中的精髓继续进行深化,恪守“常道”与“非常道”整体把握型的研究原则,从而形成道家自己内部的道医学,完整地研究着生命真相中精炁神三大系统。  道医学,它在道家内部严格地恪守着师徒相授的原则,在各脉系中代代口传心授、相互承传。并不会完全失传。相反,历史上常见一些道医学中的方法,不断地公开于传统中医学之中,融入传统中医学的系统之中。  道医学,由于其核心是把握住“非常道”的世界,主动进入“虚无生万有”而慧观有质无形的虚态空间,全面观察认识事物的本因、内因、外因,特别是对本因的了解掌握;所以,需要具备通过修身才能达到的慧观能力,将慧观与智观和谐统一地整体把握,并且灵活加以运用。  因此,道医学在一般情况下,只会在道学的修身界内部流传,难以完整地进入常道后天意识“唯智能”使用的医学领域之中。了解、学习、实践道医学,离不开老子所说的:“修之身,其德乃真”。修身是掌握道医学的前提和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话中的“其知道者”,就是中华道德传统文化系统的缔造者。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修身文化,是诞生道医学、传统中医学的源泉。“岐黄源于道”,绝非虚言。  “道”,不可见但可知;“德”,可见亦可积。积之厚足,厚德载道,则可知“道”而生万化。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万物尊道而贵德”。虚无生万有,人体生命真相中的有质无形的人体三宝——精、炁、神,就是人体内道和德的必然产物。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蒂,全部都建立于对这个“虚无生万有”中的虚的研究之上。虚中实有的精、炁、神,就是生命的实相。同时,对万物由道这个虚和○中生出,并且通过德的能量的畜养而成形的现象进行全面研究,也就构成了宏大的道德文化系统和方法论。  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是东方哲学、科学、医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她养育我们的祖先撰写出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领先于世界的四大发明,造就了汉朝文景之治和大唐盛世。盛唐文化的深远影响,从至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现象中仍可略见一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每个领域之中,它在历史上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比的辉煌。  宋代以后,由于中华道德文化系统中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儒学文化进入了教条化阶段,以及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主中原,加之西方智能科学的传入,才逐步压抑和冲淡了道德文化系统对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作用力。  综观历史的进程,中华道德文化系统在近数百年中,在各个领域的作用力都日见式微,民族虚无主义者大兴其说,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但这种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暂时现象,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由于高度符合宇宙自然的总法则,符合自然规律中的真理,必定会兴盛于世,大行其道,传遍整个世界。  分析中华传统中医学系统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便可得到道德文化与传统中医学诞生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中医学理论富含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内核,在运用中比其他领域更贴近中华道德文化系统的源头;因此,她虽然在近数百年来饱经蹂躏,却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傲立于中华大地,百折不颓地顽强地发展着。近代更被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军,傲然屹立于世。  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中医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中医现代化是医学发展的正道。而且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

求采纳

5. 中国医学史的介绍

中国医学是西方医学系统之外,另一个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国学界对中国医学史的关注,始自二十世纪初,然早期出版之著述,均限西方医学史范畴,且系从外文翻译而来。中国人研究中国医学史之先驱,首推陈邦贤(1889-1976)。中国医学史是中华文明大河中之一支流,以其旺盛生命力自立于古今学科之林,传承不辍,生生不息。学者之总结,代不乏人,如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甘伯宗《名医传》、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李濂《医史》、清王宏翰《古今医史》、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等。

中国医学史的介绍

6. 医学发展史的介绍

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

7. 中华医学会的介绍

中华医学会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是党和国家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中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中华医学会以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卫生工作方针为宗旨。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华医学会的介绍

8.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史

医学经历了传统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欧洲传统医学与实验生物学的结合诞生了西医学,中国传统医学和西医学的融合正在形成系统医学的模式。
  近代
  西方近代医学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兴起的医学,一般包括16世纪、17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医学.
  16世纪的医学
  封建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展,生产力的增长促进了对新市场的寻找.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7年达·伽马发现好望角,1519~1522年麦哲伦环绕世界……,这些都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许多药物也由东方传入欧洲.美洲发现后,欧洲也有了金鸡纳、愈创木、可可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首先在意大利形成了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特点是敢于向教会思想挑战,反对宗教迷信的束缚.他们的口号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以此来反对神学的统治.他们一方面传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钻研和模仿古代希腊的文化,因此称为“文艺复兴”.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
  文艺复兴运动中,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于是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为代表的医学革命.
  中世纪的医学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师照本宣科,一切墨守陈规,毫无生气.文艺复兴的狂潮,很快就波及医学领域.帕拉切尔苏斯首先指出人体的生命过程是化学过程,他在巴塞尔大学任教时主张用流行的德语写书和讲演,使医学易为大众所接受,这是一件伟大的改革.他重视实践,反对烦琐的经院哲学,反对中世纪的传统和权威观念.他说“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依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陈规和盲目崇拜进行斗争,公开焚毁了加伦和阿维森纳的著作.
  在封建社会,各民族无例外地禁止解剖尸体,因此人体解剖学得不到发展.这个时代的医书,解剖图几乎全是根据动物内脏绘成的.而文艺复兴时代的文化,把人作为注意的中心,这反映在医学领域内,人们首先重视的就是人体的构造.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有必要深入了解人的解剖结构,尤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他开始从事人体解剖.他所绘制的700多幅解剖图,传至今日只有150余幅,画得大都准确、优美.
  达·分奇首先对加伦的解剖学发生疑问.他曾往气管吹入空气,但无论如何用力,也不见心脏膨胀起来,由此证明加伦所谓肺与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他所画的心脏图较以往有关图画正确得多.此外,他还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不久就引起了医学家们的注意.
  根据直接的观察来写作人体解剖学教科书是由维萨里完成.维萨里肄业于卢万大学,后转入巴黎大学.当时,这两所大学讲解剖时,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讲课,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内最多只允许进行三或四次解剖.维萨里不满足这种状况,曾夜间到野外去盗窃尸体来进行解剖.当时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有欧洲最好的解剖教室,于是他就到那里任教.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构造论》.维萨里虽然也受到当时保守派的指责,但他的学生们发展了解剖学.
  中世纪,由于手术操作污秽而受到轻视,一般的外科手术都由理发师进行.法国的帕雷就是理发师-外科医生,他曾任军医,在战伤处理中,用软膏代替沸油处理火器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他还用结扎法取代烧灼法进行止血;做过异位胎儿倒转术;创制过假手假足.他不懂拉丁文,又不信仰天主教,他的作品用本国文字法文写成的.
  14~16世纪,传染病非常流行,曾夺去无数人的生命.这时弗拉卡斯托罗提出有关传染病的新见解,认为传染病是由一种能繁殖的“粒子”造成的,还指出了三条传染途径.
  总之,16世纪欧洲医学摆脱了古代权威的束缚,开始独立发展,其主要成就是人体解剖学的建立.这既表明一门古老的学科在新的水平上复活,又标志着医学新征途的开始.
  17世纪的医学
  在17世纪,英国科学处于领先地位.
  17世纪,量度观念已很普及.最先在医学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圣托里奥,他制作了体温计和脉搏计,还制造了一个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运动、进食.在排泄前后,他都秤量自己的体重,如此不厌其烦地进行了30余年.他发现体重在不排泄时也在减轻,于是认为其原因是“不易觉察的出汗”,这可以说是最早的新陈代谢研究.
  实验、量度的应用,使生命科学开始步入科学轨道,其标志是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毕业于帕多瓦大学,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学的解剖学家们曾相继发现并解释了血液在心脏循环的过程.1553年,西班牙学者塞尔维特确认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时,不是经过中隔上的孔,而是经过肺脏进行了“漫长而奇妙的迂回”.
  哈维最先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活体解剖的实验方法,直接观察动物机体的活动.同时,他还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总动脉,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他分析认为血液绝不可能来自饮食,也不可能留在身体组织内,他断定自左心室喷入动脉的血,必然是自静脉回归右心室的血.这样就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于1628年发表了著作《心脏运动论》.
  随着实验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科学仪器,显微镜就是17世纪初出现的.显微镜把人们带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在这以后,科学家利用显微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
  意大利马尔皮吉观察动物组织,发现了毛细血管,他还观察过脾脏、肾脏等组织的微细结构.荷兰业余科学家列文胡克也作过许多显微镜观察,最先看到精子、血细胞;他在观察蝌蚪的尾巴时发现血细胞从毛细血管中流过的情形.他和马尔皮基的观察填补了哈维在血液循环学说中留下来的空白,说明血液怎样由动脉进入静脉的.但是,17世纪的显微镜观察很不深入,真正的人体组织学是19世纪才发展起来.
  17世纪时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有了进步,医学家也开始不满意过去的医学学说,出现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主要有三种派别.其一是物理学派,医学机械论者、哲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对医学的见解就是代表.他主张一切疼痛、恐怖等都是机械的反应;认为人有灵魂,而灵魂存在于松果体中.
  化学派则以化学原理解释生理和病理现象,荷兰人西尔维乌斯可为其代表.他曾致力于盐类的研究,认为身体的三要素是水银、盐和硫磺;“酵素”在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上有重要的作用.他是加伦学说的信奉者,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酸性和碱性的平衡失调所致,所以其治疗方法也是以平衡两者的关系为主.这个学派是当时医学上有势力的一派,他们在唾液、胰液和胆汁方面的研究对生理学有一定的贡献.他们认为血液是中枢,一切病理过程都由血液产生.对所有疾病都用化学原理进行解释和治疗.
  另一位英国的化学派代表,牛津大学的威利斯注重临床观察.在西方他第一个知道糖尿病的尿是甜的,所以糖尿病也曾称威利斯氏病,他记述过现在所称的重症肌无力,还描述并命名过产褥热和大脑基底动脉环.
  还有一派叫做活力派,认为生命现象不能受物理或化学的支配,生命现象是由生命特有的生命力来维持的,这种生命力亦即活力.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塔尔,他认为疾病的原因在于生命力的减少,而其消失就是死亡.此派到18世纪更为盛行.
  这三个学派虽然开始于17世纪,但其影响都很大,直到20世纪各种学派中还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内科学直到17世纪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医术与中世纪相仿,四体液论依然是疾病理论的基础.由于当时医生多研究解部学和生理学,似乎忘记了医生的责任,所以17世纪的临床医学家西德纳姆指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同样病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同时,他非常拥护希波克拉底关于“自然治愈力”的思想.这既说明了当时临床学还很落后,也表明他对人体抗病能力的重视.
  18世纪的医学
  到18世纪,医学家已经解剖了无数尸体,对人体的正常构造已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这基础上,他们就有可能认识到若干异常的构造.
  意大利病理解剖学家莫尔加尼于1761年发表《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书,描述了疾病影响下器官的变化,并且据此对疾病原因作了科学的推测.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这种思想对以后的整个医学领域影响甚大.
  18世纪后半期,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发明了叩诊.他的父亲是酒店老板,常用手指敲击大酒桶根据声音猜测桶里的酒量.后宋,奥恩布鲁格把这个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寻找“病灶”.经过大量经验观察,包括尸体解剖追踪,他创立应用至今的叩诊法.但叩诊法的推广应用,还是19世纪的事.
  在17世纪以前,欧洲并无有组织的临床教育,学生到医校学习,只要读书,经过考试及格就可领到毕业证书.17世纪中叶,荷兰的莱顿大学开始实行临床教学,并取消宗教派别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国学生.
  到18世纪,临床医学教学兴盛起来,莱顿大学在医院中设立了教学病床,布尔哈维成了当时世界有名的临床医学家.布尔哈维充分利用病床教学,他在进行病理解剖之前,尽量给学生提供临床的症候以及这些与病理变化关系的资料,这是以后临床病理讨论会的先驱.
  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是18世纪预防医学的一件大事.16世纪中国已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18世纪初,这种方法经土耳其传到英国,詹纳在实践中发现牛痘接种比人痘接种更安全.他的这个改进增加了接种的安全性,为人类最终消灭天花作出贡献.
  19世纪的医学
  19世纪初,细胞学说被提了出来.到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菲尔肖倡导细胞病理学,将疾病研究深入到细胞层次.他学说的基本原理包括:细胞来自细胞;机体是细胞的总和;疾病可用细胞病理来说明.
  19世纪中叶,由于发酵工业的需要,再加上物理学、化学的进步和显微镜的改进,细菌学也随之诞生了.法国人巴斯德开始研究发酵的作用,后研究微生物,证明发酵及传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国人科赫发现霍乱弧菌、结核杆菌及炭疽杆菌等,并改进了培养细菌的方法和细菌染色方法,还提出科赫三定律.他们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
  19世纪后30年,是细菌学时代,大多数主要致病菌在此时期内先后被发现.巴斯德还研究了鸡的霍乱、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并用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进行疫苗的研究,从而创立了经典免疫学.以后,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国人梅契尼科夫,系统阐述了吞噬现象及某些传染病的免疫现象;提出了微生物间的对抗和它们变异的论述;20世纪初,发现乳酸菌与病原菌在人肠中相互拮抗,并用乳酸菌制剂来治疗某些肠病.他对早期免疫学作出很大贡献.
  19世纪初期,在药理学方面,一些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先后被提取出来.例如,1806年由鸦片中提取出吗啡;1819年由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至19世纪中叶,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杨酸盐类解热镇痛药合成成功;19世纪末精制成阿斯匹林.其后各种药物的合成精制不断得到发展.以后,人们开始研究药物的性能和作用.以临床医学和生理学为基础,以动物实验为手段,产生了实验药理学.
  19世纪,人们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机体,从而逐渐兴起实验生理学.法国的马让迪,德国人弥勒和法国人贝尔纳先后用动物实验对神经和消化等系统进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们的工作奠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的科学基础.
  由于病理解剖学和细胞病理学的影响,当时的临床医学中特别注意对内脏器官病理变化的研究和诊断,想尽各种方法寻找“病灶”,使诊断方法不断充实,诊断手段和辅助诊断工具不断增多.到19世纪末,检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从直接观察病人转变为研究化验室的检验结果.
  发明听诊的是拉埃内克,他是法国病理学家、临床家.他从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对于心肺可以听诊的启示.起先他用耳直接听诊,后来制成纸制听诊器,后用木制.他检查了许多病人,研究了用听诊器发现的各种最微小的现象,并进行了许多尸体解剖,把解剖结果与临床现象相对照,从而改进了听诊法.1819年,他发表论文《间接听诊法》,并根据这种新的检查方法用来诊断肺和心脏的疾病.
  许多临床诊断辅助手段如血压测量、体温测量、体腔镜检查都是在19世纪开始应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装置和光学器具,一系列光学器械相继发明和使用.较早的有德国人赫尔姆霍茨的检眼镜,继之喉镜、膀胱镜、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等先后发明,这丰富了临床内科诊断手段,并使其后体腔内进行治疗成为可能.
  由于化学的发展,临床医学利用化学分析检验方法以检查血液的内容物,大大改进了诊断法.显微镜学的不断进步,促使形态诊断学在临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机体体液和固体部分的组织结构和有形成分,并研究正常和异常排泄物的结构成分.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成就,医生的诊断方法更为丰富.
  19世纪之前,外科非常落后.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问题未得解决,这限制了手术的数量和范围.19世纪中叶,解剖学的发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无菌法的应用,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是麻醉法的发明.19世纪中叶一氧化二氮、乙醚、氯仿相继被用作全身麻醉药,外科手术能够在无痛情况下施行,这是外科学的一大进步,是外科手术学得以发展的前提.19世纪末又发明了局部麻醉的方法,克服了全麻手续繁杂、副作用多的不足.
  创伤手术后的化脓并发症是最麻烦的事,在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石灰水洗手.
  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利斯特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1865年他用石炭酸消毒法进行复杂骨折手术荻得成功,他还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并用复杂的包扎法包扎伤口.防腐法大大地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但还是没有完全解决伤口的感染问题.
  1886年贝格曼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才标志着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止血方面也有些初步进步,如止血钳、止血带以及血管结扎的方法的应用等.
  以上几方面的重要成就,为外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从此外科学开始迅速发展.19世纪末期,体腔外科普遍发达,这样许多临床专业(如妇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进行内科处置外,外科方法也获得重要地位.
  18世纪时预防医学有某些改进,但大多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实施范围也很有限.到19世纪,预防医学和保障健康的医学对策已逐渐成为立法和行政的问题.英国于1848年设立卫生总务部,规定一些预防疾病的法令.
  之后不久,英国发生霍乱大流行,死亡约六万人.统计资料显示疾病的传染媒介是饮用水,于是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方法,而逐渐遏止了疫情.
  使卫生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人是德国的佩滕科弗,他将物理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卫生学方面,研究了空气、水、土壤对人体的影响;测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呼吸的意义,并发明了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方法;研究了住宅的通气和暖气设备.继他之后,研究职业病的劳动卫生学、研究食品工业的营养和食品卫生学相继产生.
  护理工作历史悠久,但从事护理的人长期地位低下,19世纪之前工作条件一直十分恶劣,人员素质差,待遇低.英国的南丁格尔曾在德国学习护理知识,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率护士进行战地救护,收效显著.1860年她创立护士学校,传播其护理学思想,提高护理地位,使护理学成为了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