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内七家公司终止IPO,这些企业为何要终止审核?

2024-05-18 22:37

1. 一周内七家公司终止IPO,这些企业为何要终止审核?

注册系统中有7家公司终止了IPO。今年以来,已有16家公司终止了审计。IPO审核的步伐似乎在收紧。
此前,国务院特别强调“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监会开会明确将2021年IPO发行节奏写入六大工作安排,可能成为一大“注脚”。那么,这些企业为什么要终止审计呢?注册制审核的趋势又变了吗?本周《红周刊》封面文章《IPO  闸口 " 收紧 "》将为投资者详细解读。
七家公司在一周内终止了首次公开募股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严忽松',这是不可能的
本周以来,首次公开发行审核注册制度并不乐观。
深交所官网显示,本周,创业板上有三家公司终止了IPO,具体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上交所官网显示,本周,科创四家公司板终止了IPO,具体如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从终止原因来看,本周终止审核的7家公司都是撤回申请的保荐人,也就是全部自愿撤回。2021年以来,注册制审核下的公司有16家,那么注册制审核到底是变了,还是另有原因?
自2021年以来,注册系统已终止首次公开发行公司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对此,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告诉记者,更多公司未通过或终止审计的现象可能与季节性原因有关,即“业绩不佳”和“业绩优秀”分别出现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当时提交审计材料的‘业绩不佳’公司聚集在一起。他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注册制度和审计制度都将保持公平的审计标准,不可能“突然严忽松'
主动退出
IPO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一般来说,初始企业终止IPO过程时,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报告期内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二是报告项目发生异常变化,无法合理说明原因;三是未能回复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四是申请材料未及时更新,导致到期三个月后财务信息自动终止;第五,经营战略和上市计划的调整;第六,合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发行条件。以本周被终止的IPO公司为例,他们的业绩并不是很稳定。比如世宇科技2018年净利润也实现了26.17%的同比增长,而2019年同比下降1.42%;另一个例子是徐辉设计。2018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73.86%,2019年同比下降至27.31%。这种不稳定性在瑞信威尤为明显。2018年,公司净利润亏损达到27870.4万元,同比大幅下降-1738.12%,到2019年同比增长118.7%。
当然,净利润的表现只是这些公司的冰山一角。
7家终止IPO公司近两年业绩(单位:万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事实上,其他因素,如会计政策调整的合规性和增长的充分性,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例如,《红周刊》最近发布了一份文件,声明徐辉设计被终止或有警告。在文章《徐辉设计被终止上市早有先兆,调整会计政策增收,暴露成长性不足》中,逐一指出了徐辉,收益设计通过会计政策调整增加应收账款,增长潜力有限等问题。
文章指出,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和2020年1月至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徐辉设计录得营业收入分别为1.87亿元、2.10亿元、2.49亿元和8895.02亿元;归属于母亲的净利润分别为2163.81万元、5925.81万元、7544.4万元和1940.19万元。2017-2019年,在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持续上升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上升较快,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
2017年至2019年,公司应收账款净额分别为9158.47万元、1.24亿元和1.65亿元,分别占总资产的41.91%、46.59%和46.97%,占当期营业收入的49.00%、59.10%和66.14%。应收账款不仅占总资产和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而且增长速度也快于总资产和营业收入。此外,徐辉设计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于可比公司。同时,徐辉设计2020年上半年应收账款比例也很高,等等。
再比如,集美新材料被指存在最大供应商持续借款、应收账款预期比例持续上升等问题。然而,世宇科技对海外客户销售额的明显下降也受到媒体等的质疑。当然,除了终止IPO的公司,还有被停牌的公司。比如1月21日汇川物联IPO停牌。《红周刊》记者发表了四篇文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汇川物联专利靠 " 外购 " 研发数据闹 " 乌龙 " 有虚构交易嫌疑》发表于2020年9月12日,《汇川物联借应收账款计提 粉饰业绩;多版本财务数据下业绩 真假难辨》发表于2020年9月19日,《汇川物联将财务差错甩给联通、移动等运营商,公司性质上演 " 罗生门 ",拿完补贴转身变脸》发表于2020年12月12日,《专利事项暴露汇川物联 " 隐秘 ",三季度净利率不降反增有异常》发表于2020年12月19日),《红周刊》记者提问的问题
红周刊提问的重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焦点一:专利问题
《红周刊》发表于2020年12月19日:《专利事项暴露汇川物联 " 隐秘 ",三季度净利率不降反增有异常》
1.外包专利签约协议:《红周刊》质疑汇川物联,有13项发明专利,其中11项与核心AI远程视频测量技术相关,但只有3项是自主开发申请的,其余10项发明专利全部通过外包获得。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第四条的相关规定,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应在5项以上的发明专利(包括国防专利),而主营业务收入在汇川物联,的发明专利只有3项,明显不符合在科技创新局申请发明专利的资格要求。
上交所询问后,其法律意见称,他与闽江大学的合作双方已签订了一份具体的R&D项目合同,该合同规定其中的“专利申请权”归汇川物联所有
之后解释说‘这些专利没有单独签订专门的项目开发协议或者专利权属协议’。那么,双方到底是签了协议还是没签?
2.独立的R&D:在汇川物联,的13项发明专利中,有10项是通过外包获得的,其余3项发明专利在对询证函的回复中有所陈述,其余3项发明专利是通过“独立的R&D”获得的,R&D方法都是“独立的R&D”。《红周刊》记者查询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及跨国专利信息查询网站,发现:
(1)‘基于双光学同轴的远程测距系统及其测距激光点定位方法’据记者查询,该专利的发明人梁笃国、曹宁,与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高级专家同名;后一项专利的发明人赖爱光,是科协,福建省,的前副主席和福建省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也就是说,他不是物联,汇川的雇员
(2)名为“远程测距终端、方法和系统”的专利的两个发明人不是物联,汇川的雇员
那么,物联,汇川的上述专利中所谓的“独立研究和开发”似乎有失实陈述的嫌疑。
问题焦点2:企业的性质
《红周刊》发表于2020年12月12日:《汇川物联将财务差错甩给联通、移动等运营商,公司性质上演 " 罗生门 ",拿完补贴转身变脸》
R&D在物联, 汇川的投资有点低。如果物联, 汇川是软件企业,不符合科技创新板上市要求。因此,该公司将自己归类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下的“物联网”,称其不再适用《暂行规定》关于软件企业R&D投资比例的要求。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呢?
1.汇川物联市获得“软件企业规模奖”奖励“软手”。报告期内,连续几年获得软件业务收入“规模奖”。
2.汇川物联多次收到“支持云补贴”项目资金,只能由软件企业申报。
3.根据福建软件行业协会网站披露的信息,从2017年到2020年,物联, 汇川连续四年被评为“软件企业”。
问题三:大客户依赖严重,公司独立性不足
1.福建省三大通信运营商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占物联, 汇川,主营业务收入的89.99%、97.18%、98.58%和97.92%;
2.汇川物联与通信运营商的整体平均占比逐年下降,2018年、2019年和2020年1-6月的平均占比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5.14%、2.38%和7.56%。
显然,汇川物联严重依赖大客户,在运营上独立性明显不足。
这些IPO被终止或暂停的公司能否东山再起?犹未可知。

一周内七家公司终止IPO,这些企业为何要终止审核?

2. IPO申请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是真的吗?

今年以来,IPO申请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来自上交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1日,中国证监会按周公布首发申报企业中,2017年终止审查企业共102家,其中上交所32家,深交所70家(中小板17家,创业板53家)。
融资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但什么样的企业符合要求,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这就需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通过审核,筛选出符合条件、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让他们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将不符合条件的企业,拒绝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当然,并不是说所有IPO申请终止审查的企业都是“坏企业”。因此,我们就需要对这些企业终止审查的原因进行分析。

根据证监会此前通报,首发企业终止审查的主要原因包括报告期业绩大幅下滑甚至亏损;报表项目异常变动,不能合理说明原因;未能回复审核中提出的问题;未及时更新申报材料,导致财务资料过期3个月自动终止;经营战略及上市计划调整;合规性问题未解决,影响发行条件。

IPO申请企业终止审查的数量大幅增加,笔者认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审委对新股的审核越来越严格、问询的问题越来越细化,让一些心存侥幸的企业知难而退。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30日,今年以来,已经有69家企业的IPO申请被否。特别是自10月17日新一届发审委开工以来,否决的IPO申请企业更是大幅增加,达到了22家,同时,还有5家企业的审核结果为“暂缓表决”。

3. 今年首周多少家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

越来越多的IPO排队企业进入“终止审查”的队伍。
根据上交所1月8日发布的数据,截至1月5日,中国证监会按周公布首发申报企业中,今年终止审查企业共15家,其中上交所5家,深交所10家(中小板1家,创业板9家)。

而在2017年全年,终止审查的企业数量为149家。其中,仅去年12月份就有45家终止审查。其中,35家终止审查的时间发生在12月20日之后。
此外,来自上交所的数据显示,1月2日—1月5日,上交所新增1家报会企业,深交所创业板新增2家报会企业。截至1月5日,中国证监会按周公布主板、中小板、创业板首发申报企业共501家,其中上交所235家、深交所266家(中小板78家、创业板188家)。

截至1月5日,上交所主板2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10.42亿元,8家公司发行中,11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深交所中小板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4.25亿元,1家公司发行中,3家公司过会待发行。深交所创业板1家IPO公司完成上市,募资7.11亿元,5家公司发行中,11家公司过会待发行。

新股审核方面,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公告,1月9日,将审核广州信联智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源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倍加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1月10日将审核龙岩卓越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华宝香精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真。

今年首周多少家IPO排队企业终止审查?

4. 百余家公司IPO终止审核,是什么引爆IPO撤回潮?

核心的问题是,注册制实施之下,很多资质并不好的企业,也开始了IPO申请,这就导致监管对IPO的审核加严,最终导致IPO的大幅撤回。媒体报道,这段时间以来,已经有上百家企业终止IPO的审核,其中有的是证监会终止的,有的是企业主动撤回的。不少投行人士表示,今年以来,申请IPO的企业确实良莠不齐,有很多问题,企业选择主动撤回,也是避免被查出来,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要知道,去年科创板和创业板同时开展注册制,全年实现了接近四百家企业的发行上市,这个规模创下了近十年以来的新高,也被不少人认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年。但今年以来,相关监管似乎变得严厉了许多,仅是今年这三个月以来,证监会拒绝的企业,就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数量。

很多企业都是主动选择撤回的,因为他们自己知道,连现场检查都过不了的情况之下,主动撤回是最好的选择,一旦被证监会拒绝了,这个问题就很麻烦了。相关人士也表示,企业主动撤回和保荐机构也有关系,投行没有起到其应该其的作用。

参考资料:
2021年1月29日,证监会出台《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随后抽中20家拟IPO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现场检查方式主要有7种,包括查看检查对象的生产经营场所;获取有关资金流水,生产、销售、仓储记录,会计凭证等文件资料;就主要业务循环和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穿行测试;走访检查对象重要客户及供应商;核查中介机构工作底稿等。
检查对象确定后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检查对象自收到通知后十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的,原则上不再对该公司实施现场检查。如照此规定计算,公司想避免现场检查,2021年2月22日是撤回的最后时间点。截至2月28日,这20家企业中有16家都以撤回IPO申请材料告终,比例高达80%。

5. 抽查20家拟定上市公司,居然出现“退出率100%”的情况,为什么?


抽查20家拟定上市公司,居然出现“退出率100%”的情况,为什么?

6. 28家ipo暂缓发行是什么意思

7月5日晚20时,《第一财经日报》获悉,新一轮IPO将暂缓发行、已完成申购的新股将退回申购款的。当晚22时后,28家拟上市公司通过沪深交易所发布暂缓发行的公告。

虽此前市场已有呼声,IPO暂缓仍事发突然。多位业内专家和学者对《第一财经日报》强调,作为特殊时期的非常规应急措施,此次IPO暂缓发行是“不合理的必然之举”,其意在于短期内稳定市场情绪、扎紧金融风险扩散链条。

“对于一个急症重病患者,首要任务是救活,再去考虑药品是否有副作用。当前的股市,就是先吃药再去谈健康。”
7月4日晚,28家已获IPO批文的公司集体发布公告称,因近期市场波动较大,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决定暂缓后续发行工作,7月3日完成申购的10家公司将退回申购资金。业内人士透露,缴款或于下周退回到户。投资者在网络上不断炮制段子,各种情绪复杂交织。

大盘在近三周急跌近30%。暂缓甚至叫停IPO的呼声已在市场蓄势已久,但一直没有任何苗头出现。即便是在7月2日的证监会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针对暂缓IPO救市的建议仍回应称,“将相应减少发行家数和筹资金额”,7月上旬拟安排10家企业IPO,筹资金额也会较6月份减少。

“证监会并没有与上市公司、发行机构提前有过沟通,就是突然说暂缓发行的,我们之前已经有预期可能会暂缓,但绝不会想到会涉及到已申购的新股,史无前例。”此次申购作废的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行内部人士说。

该投行人士还介绍称,消息发布后并没有与线下配售机构做过多沟通,“大家都知道,就直接退款”。暂缓发行之后,拟上市公司不用再重新拿批文,等待具体通知后再启动上市发行。其还预计称,上市公司已经准备补充中报材料了,“预计7月份发不出来”。

7. 抽查20家拟定上市公司,居然出现“退出率百分百”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


抽查20家拟定上市公司,居然出现“退出率百分百”的情况,究竟是为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