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是什么意思

2024-05-19 11:59

1. 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是什么意思

最官方的解释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定调。但是舆论也认为,中性应该是让公众预期到偏紧的货币环境。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1月份召开的央行2017年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从去年的“稳健”调整为“保持稳健中性”,同时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金融机构审慎经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强调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外,还设定了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2%的目标,同时强调“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对于货币政策,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解释无疑是权威且准确的。周小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指出,近年来,各国央行都在强调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不能期待货币政策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政策制定者的政策选择顺序也在发生变化,先是依赖货币政策,后来发现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他强调,不能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对于结构性改革很重要。

2017年央行货币政策稳健中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长期来说货币政策是中性的?

第一,货币政策是成熟稳健的,稳健是与中国经济环境连在一起的。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反通货膨胀,但是中国目前物价上涨不完全是因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通货发行过多引起的物价上涨,但是目前的物价上涨更多与劳动成本上升有关。从这个意义来讲,货币政策要控制这种原因导致的物价上涨难度比较大,进而出现了目前的局面——政策紧一点,物价并不能降到理想水平,但是政策一松,物价将涨的更快。因此,这就决定了货币政策将长期处于中性。
  第二,在中性情况下,货币政策一定是微调,不会出现方向性的变化。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相联系,即使货币政策稍微有所松动,都要将其对经济的帮助作用与对通货膨胀的刺激作用结合考虑,要有所均衡,因此其刺激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三,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仅是补充流动性的举措,并不是货币政策方向性的转变。过去中国货币补充机制与外汇占款密切相关,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由于外汇占款的下降,意味着央行补充货币的渠道受到堵塞,因此流动资金会偏紧,其对冲的办法是在市场的回购,或是存款准备金率。而这种办法只与流动性的多广、松紧相关,与货币政策的方向无关。
 
 
2.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3. 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

问题1: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
 
 问题2:中性货币政策是什么意思?
 
 货币政策分三种:扩张性的、紧缩性的、中性的。可以利用的工具有利率、货币供应量、政府债券之类的有价证券、央行票据等。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常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或者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减少货币供应量,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或者控制银行信贷规模等。而中性的货币政策,介乎两者之间。
 
 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正是出于这样一种货币政策理念,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才连续多次加息,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担心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利用利率变化实现一种市场均衡的复归才是最重要的考虑。
 
 中性货币政策可以治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泰斗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只能是一种货币现象。据说,这是他依据所观察到的美国货币与物价之间的长期联系而得出的结论。该等联系是指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的过度扩张引起的,因此可以透过对货币供应量的适当控制来防止通货膨胀。
 
 实际上,货币主义关于物价与货币供应量关系的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忽视了商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物价的影响。于是,修正后的货币数量理论就变成:在商品供求关系不变的前提下,由减息促进的货币供应量扩张导致通胀,由加息促进的货币供应量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商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即使紧缩也无助于物价下降,倒是可以透过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增加投资并因此缓解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的方式促进物价下降。
 
 必须承认,与美国相比,中国内地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的。考虑到增加商品供给必须首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抑制内地高通胀最有效的办法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加息以及相应的紧缩货币政策,而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确切地讲,该等中性货币政策就是在提高存款利率以约束消费并因此吸收流动性的同时,通过缩小存贷利差或相对降低贷款利率的手段鼓励固定资产投资,并因此释放流动性。

什么是中性货币政策?

4. 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央行昨日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指出,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平稳,积极变化增多。消费稳定增长,投资缓中趋稳,进出口降幅收窄,企业效益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回升较快。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7%。

报告指出,第三季度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灵活适度,注重稳定市场预期,为稳增长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丰富公开市场操作期限品种;实施“双平均”考核存款准备金;继续运用好常备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工具,开展每月中期借贷便利常态化操作。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的信号和结构引导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同时,组织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从资本和杠杆等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按照“因城施策”的原则对房地产信贷市场实施调控,强化住房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有序运行,人民币汇率预期总体稳定。圆满完成人民币加入SDR篮子的各项技术性准备,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加入SDR 货币篮子正式生效。
稳健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利率水平低位稳定运行,人民币II汇率弹性增强。2016 年 9 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 M2 余额同比增长11.5%;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13.0%,比年初增加 10.16 万亿元,同比多增 2558 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 12.5%。9 月份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22%,比上年12月下降0.05个百分点。9 月末,CFETS 人民币汇率指数为 94.07,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 6.6778 元。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11-09,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点击领取看房红包,百元现金直接领

5. 中性货币政策的介绍

中性货币政策指的是使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完全相等的货币政策,换句话说,就是一种保证货币因素不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从而保证市场机制可以不受干扰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货币政策。

中性货币政策的介绍

6.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就是不大起大落的货币政策!美国不是一直叫我们人民币升值吗?要是我们听他们美国人的话 故意去调高人民币汇率,就是大起!大落就是人为的去让货币贬值!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不让货币汇率出现大起大落! 
货币的价值,是由这个国家的的商品价值来界定的!要是人为的去调高它或者是故意的去调底它,都是会对货币汇率带来风险的!!!美国仙方百计得想让人民币升值,是想让我们国民去大量购买他们美国人生产出来的一些廉价商品或者奢侈品,好拉动他们的经济走出低谷!!!!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我们国家的很多的商品都会买不出去,很多的公司会破产!!!因为,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以帮别人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国家不是一直都在强调经济要转型吗?!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去避免人民币升值给国家经济带来 不好的影响!!要是我们国家的商品价值都提高了,人民币会自己去升值的! 经济转型,就是让国家的经济从加工的经济模式向附加值高的经济模式去发展!

7.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货币政策就是中性货币政策差不多,政策比较平稳,只不过稳健这个词比较好听,就好比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说起来是适度,其实是极其宽松。目的就是使经济平稳发展,即不过热也不倒退。
稳健货币政策:是目前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核心内容包括: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8. 为什么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特点:
  政策工具
  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贷款
  利率政策
  常备借贷便利

  原因: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背景:
  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1997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帮助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这几年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四是基本实现了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1月1日取消贷款限额控制后的这几年,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
  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几年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零上下波动。虽然我们还不能精确估计经济的低通胀、高增长,货币政策在其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是,这几年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物价的持续平稳,的确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回顾建国以来(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我国经济多次出现过较大幅度的波动,虽然每次原因都比较复杂,但每次经济波动都同时伴随着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货币信贷的大幅度波动无疑是经济大幅度波动的重要条件。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我们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在具体操作上,作出了巨大的努力。[1]
  第一部分货币信贷概况
  2006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信贷总量增加较多,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一、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
  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O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上半年累计现金净回笼563亿元,同比少回笼57亿元。2006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位运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使2005年出现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与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之间差距加大的趋势有所改观。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受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的影响,企业对活期存款的需求有所上升。
  二、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金融机构,下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1万亿元,同比增长17.2%,比年初增加3.3万亿元,同比多增6041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比年初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6324亿元;外汇存款余额1610亿美元,同比下降2.6%,比年初增加88亿美元,同比少增17亿美元。
  2006年以来,存款期限结构出现了活期存款增加较多、余额占比上升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2005年出现的存款定期化趋势。
  6月末,人民币企业存款余额10.4万亿元,同比增长15%,比年初增加8052亿元,同比多增2564亿元;其中,企业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820亿元,定期存款同比少增256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5.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比年初增加1.4万亿元,同比多增116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同比多增1502亿元,定期储蓄存款同比少增333亿元。6月末,财政存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比年初增加4375亿元,同比多增558亿元。
  三、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较多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2.8万亿元,同比增长14.3%,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6068.1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比年初增加2.2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外汇贷款余额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5%,比年初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87亿美元。
  2006年以来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较快,投资项目较多,对贷款的需求较为旺盛;二是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持续积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流动性充裕,给银行扩张信贷提供了资金条件;三是商业银行在资本补充后更加注重提升资产收益和股东回报,通过扩张贷款增加盈利的动机增强。
  从投向上看,上半年企业用于流动资金的人民币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合计增加1.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03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421亿元,同比多增913.2亿元,其中二季度票据融资增加316.1亿元。
  中长期贷款增加1.02万亿元,同比多增3835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同比多增1553.7亿元。上半年主要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9372.1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的93.1%。新增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投向上述行业的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了6562亿元。
  分机构看,2006年上半年,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9185.3亿元,同比多增4082.5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分别增加4918亿元、1641亿元和3504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24亿元、745亿元和587亿元;政策性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444亿元,同比少增274亿元。
  四、基础货币平稳增长
  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6.3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下降1247亿元,同比少下降246.3亿元。6月末,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3.1%,比上年同期低0.62个百分点。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2.5%,股份制商业银行为4.2%,农村信用社为5.7%。
  五、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略有上升
  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金融机构2006年第二季度贷款利率浮动情况的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全部贷款中,实行下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上升1.71个百分点,实行基准利率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较一季度分别下降1.66和0.04个百分点。
  表1:2006年二季度各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占比表
  单位:%
  注:城乡信用社浮动区间为(2,2.3]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备案表
  受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略有上升。二季度,商业银行人民币1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05%,为基准利率的1.03倍,利率水平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固定利率贷款占比为85.16%,加权平均利率为6.05%,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浮动利率贷款占比为14.84%,加权平均利率为6.01%,比上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
  上半年,单笔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协议存款利率有所上升。其中,二季度61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4%,比上季度下降0.0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39个百分点;37个月期协议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73%,比上季度上升0.27个百分点,比年初上升0.66个百分点。
  受美联储连续加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影响,境内外币贷款、大额存款利率水平继续上升。6月份,3个月以内美元大额存款(占金融机构美元大额存款全部发生额的73%)加权平均利率为4.39%,比年初上升1.11个百分点;1年期固定利率美元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35%,浮动利率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分别比年初上升0.9和0.71个百分点。
  表2:2006年上半年大额美元存款与美元贷款平均利率表
  单位:%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外币利率备案表
  六、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上半年,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与国际主要货币之间汇率联动关系明显,市场供求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5、6月份受我国贸易顺差数据和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走势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8元上下振荡。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9956元,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0.94%。由于国际外汇市场欧元、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对欧元汇率有所贬值,对日元汇率升值幅度收窄,分别为贬值1.16%和升值5.17%。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7.9956元,最低为8.0705元;共有118个交易日,其中有66个交易日升值、52个交易日贬值,最大单日波动幅度为0.21%;人民币汇率日均波幅为35个基点,在汇改至2005年底日均波幅17个基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增强。6月末银行间人民币远期市场一年期合约报价为7.74元左右,贴水在2500点左右,基本稳定在按利率平价计算的远期贴水附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