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2024-05-17 07:44

1.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1、防微杜渐
   训曰:但凡理巨峡嗦务,皆当一体留心。前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没有防之,则必渐大;渐而没有止,必至于没有可杜也。
   2、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3、但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训曰:吾人但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但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成心。急宽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没有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4、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训曰:子曰:稠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喙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启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祸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5、求讲之心乾乾没有息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没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没有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没有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前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慧,保全其忠信者,无所没有至。荚幼子之圣,其求讲之心,乾乾没有息,有没有知老之将至。故但凡是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副狂,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6、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少之,继则保全之,终身没有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没有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专厚,专厚则下明。其服从岂可量哉!
   7、修身治性谨于素日
   训曰:但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没有用扇,没有除冠,此皆平日没有自放荡而能者也。
   8、慎独为训暗室没有欺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没有欺。〕蝙谓暗室有两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没有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挚嘤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没有动而敬,没有言而信,斯诚没有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妇!
   9、一念之微没有在天理便在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没有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即是放,没有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即是私,没有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没有为线人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线人之官没有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罢了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没有思则没有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没有能夺也。此为大人罢了矣。」
   10、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训曰:讲理之载于文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念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念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圆免两者之弊。
   11、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古圣人所讲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我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妇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式爆自然顺序递次能之。幼学断没有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没有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嗣魅者譬喻、指面之本意天良哉!是皆训子之讲,我等其切记之。
   12、四书性理立命之讲
   训曰:但凡人养生之讲,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但凡成心养性立命之讲,无以没有具故也。看此等书,没有胜于习各类杂学乎?
  经典励志人生格言经典人生格言大全经典爱情人生格言  康熙教子名言    1.不忍舍处 方得书味
   训曰:朱子云:「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得书真味。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者,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此言极是。朕自幼亦尝发愤读书看书,当其读某一经之时,固讲论而切记之。年来翻阅其中,复有宜详解者。朱子斯言,凡读书者皆宜知之。
   2.进德修业 依于经史
   训曰:凡人进德修业,事事从读书起。多读书则嗜欲淡,嗜欲淡则费用省,费用省则营求少,营求少则立品高。读书之法,以经为主。苟经术深邃,然后观史。观史则能知人之贤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论贵贱老少,惟读书不问贵贱老少。读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发愤忘食,学如不及也。
   3.为山九仞 未可偏废
   训曰:从来有生知、有学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则一未有。下学既久,而不可以上达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进,尤不可半途而废。《书》云:「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正为半途而废者惜也。
   4.为学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训曰: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当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寻人问难,则长进通达,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过少壮时光,即使他日得圣贤而师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5.穷理求知 行事得之
   训曰:先儒有言:「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或在读书上得之,或在讲论上得之,或在思虑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虽多,讲论得之尤速,思虑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实。」此语最为切当,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学者,其宜知之。
   6.忍耐一时 便觉无事
   训曰: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即如乡党邻里间每以鸡犬等类些微之事,致起讼端,经官告理;或因一语戏谑,以致角口争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时之小忿,而成争讼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则乱大谋。」圣人之言,至理存焉。
   7.尽其人事 以听天命
   训曰:古人云:「尽人事以听天命。」至哉,是言乎!盖人事尽而天理见,犹治农业者耕垦宜常勤,而丰歉所不可必也。不尽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芸也;不安于静听者,是揠苗而助之长者也。孔子进以礼,退以义,所以尽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听天命也。
   8.学以养心 亦可养身
   训曰: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盖杂念不起,则灵府清明,血气和平,疾莫之撄,善端油然而生,是内外交相养也。
   9.立定脚跟 战胜私欲
   训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锢蔽,虽有端倪,无力争得出。须是着力与他战,不可输与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脚跟硬地行,从好路去,待得熟时,私欲自住不得。」此一节语乃人立心之最要处。良心能胜私欲,为圣为贤,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当详究斯言。
   10.存诸心 体诸身 求实得于己
   训曰: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康熙《庭训格言》读书以明理为要   康熙《庭训格言》读书以明理为要 
   读书以明理为要《庭训格言》康熙。
   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书》云:学于古训乃有获。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译文】
   读书以明白道理为首要。道理如果明了那心里就有决定,因而对错是非自己都可以判断了。遇到有疑惑不解的事情,只要依据道理来推行,得失都没有惭愧之处。《书》说:从占代训诫中学习才会有所收获。所有圣贤经典著作,一句话一个事理,都有最精深的道理,读书的时候就应用心体会,这样才可成为我的标准,这样才可成为我的戒慎,时间久了就会融会贯通,那有事情出现,依据感受就可应对,而不需思考了。
   在典籍上记载的道理,只有那么多,但天下的事情变化多端,无穷无尽。因此世上刻苦读书的人,往往遇到事情执拘泥,不懂变通,那些经历事情多的人,义往往遇事圆滑而没有确定的见解,这两种人都带有片面性。我认为在读书时,一定要大量经历治世的事务,在应对事情时,就根据书本知识反复研究那个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免于这二者的弊端。
   【小传】
   康熙(1654-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围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奠定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
   严谨治学,修身养生,精通技艺,培养品德,读书明史,敬业养生。康熙帝的教子理念,体现了一代君工的智慧,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的帝王:雍正皇帝,勤于政事,谋略过人;乾隆皇帝,文治武功兼修。
   康熙积极地让皇子学习各种技艺和知识,学习的课程包括满文、汉文、蒙文和经史等文化课,还有骑射、游泳等军事、体育课目。康熙还紊自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他不希望皇子们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皇子们身边的人,谁都不敢掩饰他们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错误。因为他们明白,如果这样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胤祉是康熙诸子中的文化人,康熙让他负责修辑律吕、算法诸书,在畅春园蒙养斋开馆,《律令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都因此而名闻。
  古人教子格言    1、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2、强而骄者损其强,弱而骄者亟死亡。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5、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7、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为要妙。
   8、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0、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
   1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1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至乐蜞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1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7、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1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3、成家勿谓当家易;养子应知教子难。
   24、临期上马无他嘱,多买诗书教子孙。
   25、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26、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7、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2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9、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30、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
   3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2、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33、传家有道惟存厚;教子无方只求严。
   34、传家万世皆宜勤;教子千方首为德。
   3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8、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3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4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2、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
   43、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4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5、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46、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7、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48、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9、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0、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2、多行不义必自毙。
   5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54、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55、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5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7、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58、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59、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0、彼一是非,此一是非。
   61、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
   6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3、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功也且全恩。
   64、教子教孙须教义;积善积德胜积钱。
   65、教子功夫:第一在起家,第二在择师。
   66、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67、置之死地而后生。
   6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71、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7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73、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74、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75、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7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7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79、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80、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8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2、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83、黄金满籝富有余,一经教子金不如。
   8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6、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8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8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8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90、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91、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
   92、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93、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9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5、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96、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9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99、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100、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2.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1、吾人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2、古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不防之则必渐大。
      3、人心虚则所学进,盈则所学退。
      4、尔等凡居家,在外,惟宜洁净。人平日洁净,则清气著身;若近污秽,则为浊气所染,而清明之气渐为所蒙敝也。
      5、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之。
      6、凡人孰能无过?但人有过,多不自任为过。朕则不然。于闲言中偶有遗忘而误怪他人者。必自任其过、而曰“此朕之误也。”惟其如此?使令人等竟至为所感动而自觉不安者有之。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7、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
      8、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也不可急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故凡艺皆不能溺我。
      9、我等平日凡事能敬畏于长上,则不得罪于朋侪,则不召过,且于养身亦大有益。
      10、己不知,焉能断人是非?
      11、凡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12、遇有疑难事,但据理直行,得失俱可无愧。
      13、若夫为官者俭,则可以养廉。居官居乡,只缘不俭,宅舍欲美,妻妾欲奉,仆隶欲多,交游欲广,不贪何从给之与?
      14、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
      15、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
      16、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念不懂,即贻百年之患。
      17、即理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不务虚名。
      18、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19、诚以天下事繁,日有万机,为君者一身处九重之内,所知岂能尽乎?时常看书,知古人事,庶可以寡过。
      20、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逢是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读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21、训曰:民生本务在勤,勤则不匮。
      22、人生凡事故有定数,然而其中以人力夺天工者有之。
      23、朕自幼登极,凡礼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
      24、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25、人生于世,无论老少,虽一时一刻不可不存敬畏之心。
      26、训曰:吾自幼好看书,今虽年高,万机之暇,犹手不释卷。
      27、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是故《大学》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诚至言也。
      28、为人甚不可被虚意承顺赞美之言所欺,诸凡学问皆以此存心可也。
      29、训曰:圣贤之书所载,皆天地、古今、万事、万物之理,能因书以知理,则理有实用。
      30、人以改过为贵,能改过者,无论所犯事大小,皆不当罪也。
      31、惟持善心,行合道理。
      32、书之在天下,《五经》而下,若传若史,诸子百家,上而天,下而地,中而人与物,固无一事之不具,亦无一理之不该。
      33、人果专心于一艺一技,则心不外驰,于身有益。
      34、至于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以养福,亦可以致寿。
      35、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样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36、凡爱人爱物,皆爱也。
      37、训曰:世之财物,天地所生,以养人者有限,人若节用,自可有余;奢用则顷刻尽耳,何处得增益耶?
      38、人之有生必有死,如朱子之言;天地循环之理,如昼如夜。孔子云居易以矣。皆圣洁之大道,何足惧乎?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几其长也,亦无非常。
      39、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0、朱子云:“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不然则虽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亦奚益于学哉?”此言乃读书之至要也。人之读书,本欲存诸心、体诸身,而求实得于己也,如不然,将书泛然读之何用?凡读书人皆宜奉此以为训也。
      41、虽然,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守约,过能精而约之,以贯其多,与博合其大,而极于无余,会其全而备于有用,圣贤之道,岂外是哉?
      42、学者诚即事而求之,则可以通三才,而兼备于万事万物之理矣。
      43、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
      44、故世之苦读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图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
      45、喜庆之辰,易心平气和,语言吉祥。
      46、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47、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
      48、《易》云:“日新之谓盛德。”学者一日必进一步,方不虚度时日。人苟能有决尼不移之志,勇猛精迸而又贞常永固毫不退转,则凡技艺焉有不成者哉?
      49、《荀子》云:“身劳而心安者为之,利少而义多者为之。”此二语简而要。人之一世能依此二语行之,过差何由而生。
      50、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51、故朕理天下事五十余年,无甚差忒者,亦看书之益也。
      52、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也。
      53、凡人尽孝道,欲得父母之欢心者,不在衣食之奉养也。惟持善心,行台道理,以慰父母而得其欢心,斯可谓真孝者也。
      54、为学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检身则谨言慎行,居家则事亲敬长,穷理则读书讲义。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
      55、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蚕或受之寒,是勤可以免饥寒也。
      56、人君以天下之耳目为耳目,以天下之心思为心思,何患闻天下不广?
      57、由一理之微,可以包六合之大;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
      58、为学之功有三等焉。汲汲然者,上也;悠悠然者,次也:懵懵然者,又其次也。
      59、慎重者,敬也。当无事时,敬以自持;而有事时,即敬以应事,务必谨终如始慎,修思荣习而安焉,自无废事。
      60、凡天下事,不可轻忽,虽至微至易者,皆当以慎重处之。
      61、立定脚跟,战胜私欲。
      62、庭训格言:道理之载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
      63、夫一言可以得人心,而一言可以失人心也。
      64、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
      65、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66、凡事暂时易,久则难。
      67、人之一生,虽云命定,然而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68、训曰: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69、凡圣贤经书,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读书时便宜留心体会,此可以为我法,此可以为我戒,久久贯通,则事至物来,随感即应,而不待思索矣。
      70、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可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71、凡人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于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灭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之。
      72、凡有利于人者则为之,凡不利于人者则去之。事无大小,心自无穷。
      73、盖敬以存心,则心体湛然居中,即如主人在家,自能整饬家务,此古所谓“敬以直内”也。
      74、大凡能自任过者,大人居多也。

3.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1、防微杜渐
  
 训曰:但凡理巨峡嗦务,皆当一体留心。前人所谓防微杜渐者,以事虽小而没有防之,则必渐大;渐而没有止,必至于没有可杜也。
  
 2、治心之要先在克己
  
 训曰:顺治元年五月己亥,谕内阁:前任太常寺少聊李棠阶奏条陈时务一折。据称:用人行政,先在治心,治心之要,先在克己。请于师傅匡弼之余,豫杜左右近习之渐,并于暇时讲解《御批通鉴辑览》及《大学衍义》等书,以收格物意诚之效。
  
 3、但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
  
 训曰:吾人但凡事惟当以诚,而无务虚名。朕自幼登极,但凡祀坛庙神佛,必以诚敬成心。急宽事务,对诸大臣,总以实心相待,没有务虚名。故朕所行事,一出于真诚,无纤毫虚饰。
  
 4、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训曰:子曰:稠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喙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启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幽有鬼神。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祸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
  
 5、求讲之心乾乾没有息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没有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没有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没有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前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慧,保全其忠信者,无所没有至。荚幼子之圣,其求讲之心,乾乾没有息,有没有知老之将至。故但凡是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副狂,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6、至诚无息日积月累
  
 训曰:人之为圣贤者,非生而然也,盖有积累之功焉。由有恒而至于善人,由善人而至于君子,由君子而至于圣人,阶次之分,视乎学力之浅深。孟子曰:积德累功者亦当求其熟也。是故有志为善者,始则充少之,继则保全之,终身没有敢退,然后有日增月益之效。故至诚无息,没有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专厚,专厚则下明。其服从岂可量哉!
  
 7、修身治性谨于素日
  
 训曰:但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没有用扇,没有除冠,此皆平日没有自放荡而能者也。
  
 8、慎独为训暗室没有欺
  
 训曰:《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暗室没有欺。〕蝙谓暗室有两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没有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挚嘤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没有动而敬,没有言而信,斯诚没有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妇!
  
 9、一念之微没有在天理便在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没有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即是放,没有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即是私,没有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没有为线人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线人之官没有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罢了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没有思则没有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没有能夺也。此为大人罢了矣。」
  
 10、体认世务据理审事
  
 训曰:讲理之载于文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故世之苦念书者,往往遇事有执泥处,而经历世故多者,又每逐事圆融而无定见。此皆一偏之见。朕则谓当念书时,须要体认世务;而应事时,又当据书理而审其事。宜如此,圆免两者之弊。
  
 11、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
  
 训曰:古圣人所讲之言即经,所行之事即史。开卷即有益于身。我等平日诵读及教子弟,惟以经史为要。妇吟诗作赋,虽文人之事,然熟读经式爆自然顺序递次能之。幼学断没有可令看小说。小说之事,皆敷演而成,无实在之处,令人观之,或信为真,而没有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嗣魅者譬喻、指面之本意天良哉!是皆训子之讲,我等其切记之。
  
 12、四书性理立命之讲
  
 训曰:但凡人养生之讲,无过于圣贤所留之经书。惟朕惟训汝等熟习五经四书性理,诚以其中但凡成心养性立命之讲,无以没有具故也。看此等书,没有胜于习各类杂学乎?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康熙教子庭训格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正能量人生格言座右铭短句 专题。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4.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的介绍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是唐汉2004年编写的一本书籍,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受到了康熙皇帝的道德遗泽和他的《庭训格言》——一本珍藏大内、秘不示人的皇家遗嘱读本的影响。

5.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的目录

居安思危 处变不惊嘉纳良言 闻过则改法令之行 率先身之自任其过 大人之为见人得失 如己得失深思熟虑 无憾无悔慎重持敬 谨终如始防微杜渐 预其未萌事无巨细 不可懈慢教化普遍 怀柔远人以德服人 心悦诚服治心之要 首在克己仁者之心 随感而应恒劳知逸 自强不息实心相待 不务虚名善喜善念 去恶去凶心存善念 天报福禄俯仰无愧 存乎一心修德之功 在于主敬持斋必戒 感发善念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良知良能 乾乾不息至诚无息 日积月累逸乐有节 勤修不惰修身治性 谨于平日诚而有信 不欺暗室一念之微 天理人欲体认世务 据理审事读经明史 开卷有益四书性理 立命之道好学多问 遍求名师日进日新 精进永固希贤希圣 谁能阻挡虚心向学 习人之善一字未明 必加寻绎研读古书 审其大义知书明理 贵在贯通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的目录

6. 康熙教子庭训格言的内容介绍

康熙一生兢兢业业,修身、齐家、平天下都十分认真,可谓耗尽心血和精力。康熙治国六十年建树甚多,其守成、创业之功绩举世公认。他十分珍异自己的事业,渴望能传之千秋万代,自信生命中的每一体会对后人都有益处。这一切迫使他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写出来、留下去的欲望,如蚕吐丝,欲罢不能。这本书,正是在上述情景中书记留了下来。教诲督促,严格训饬。康熙身后的儿孙们,多数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两个杰出帝王:雍正皇帝,功业显赫,谋略超人;乾隆皇帝,儒雅风流,自号“十全皇帝”。正是“唐乾盛世”的基础,奠定了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业绩。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追述圣祖仁皇帝天语,亲录成编。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皆实录圣训所未及载者。盖我世宗宪皇帝至孝承颜,特蒙眷注。宫闱问视之暇,从容温谕,指示独详。而帝德同符,心源默合,聆受亦能独契,故?绎旧闻,编摩宝帙,敷由皇极,方轨六经。粤考三皇、五帝以逮於禹、汤、文、武,其佚文遗教,散见於周、秦诸书,而纪录失真,醇疵互见。故司马迁有百家称黄帝,其文不雅驯之说。盖其识不足以知圣人,故所述不尽合本旨也。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於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四库总目提要》

7. 康熙庭训格言原文及译文

训曰:曩者三孽作乱①,朕料理军务,日昃不遑②,持心坚定,而外则示以暇豫③,每日出游景山骑射。彼时,满洲兵俱已出征,余者尽系老弱。遂有不法之人投帖于景山路旁④,云:“今三孽及察哈尔叛乱⑤,诸路征讨,当此危殆之时,何心每日出游景山?”如此造言生事,朕置若罔闻。不久,三孽及察哈尔俱已剿灭。当时,朕若稍有疑惧之意,则人心摇动,或致意外,未可知也。此皆上天垂佑,祖宗神明加护⑥,令朕能坚心筹画,成此大功,国已至甚危而获复安也。自古帝王如朕自幼阅历艰难者甚少。今海内承平,迥思前者,数年之间如何阅历,转觉悚然可惧矣⑦!古人云:“居安思危。”正此之谓也。
  【注解】
  ①曩(nǎnɡ):过去,从前。孽(niè):妖孽。三孽,指发动叛乱的吴三桂等“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明降将先后反清;因其降清后封藩称王,故称“三藩”之乱。②昃(zè):日偏西。遑:闲暇。③暇豫:悠闲逸乐。
  ④景山:即今北京景山公园。⑤察哈尔叛乱:指察哈尔布尔尼叛乱。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头目布尔尼举兵叛清,失败身死。
  ⑥垂佑:对下边的护佑。加护:加意保护。⑦悚然:恐惧的样子。
  【译文】
  以前,吴三桂等人发动“三藩”叛乱,我处理军国事务,从早到晚,没有空闲时间,但我保持着内心的坚定,表面上给人以悠闲逸乐的样子,每天都到景山骑马、射箭。那时,我们满洲八旗兵都离开京城奔赴前线,留下来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者。在此情况下,便有一些不法分子在景山的路旁扔下一些书帖,上面写道:“现今正有‘三藩’和察哈尔布尔尼的叛乱,各路大军忙于征讨,在此危急之时,为何还有心思到景山去游玩呢?”对这种造谣生事的现象,我就像没有看见、也没有听见似的。

康熙庭训格言原文及译文

8. 康熙庭训格言全文译文(2)

 
      第二章 
     善喜善念 去恶去凶
     训曰:凡人处世,惟当常寻欢喜。欢喜处自有一番吉祥景象。盖喜则动善念,怒则动恶念。是故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人生一恶念,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此诚至理也夫!
     【译文】
     人活在世上,应当追求内心的喜悦安详。内心的喜悦安详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境界。心中充满喜悦,就会产生善良美好的念头;心中充满忿怒,就会产生凶险恶毒的念头。所以,有句古话这样说道:“一个人只要产生一个善念,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在陪伴着他了;如果他产生了一个恶念,即使还没有去做恶,凶神已经跟上他了。”这话真是至理名言啊。
     【评语】
     一个人的性情是需要磨炼的。在社会上,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让人畏而却步。这种人常常使人避之不及,很难得到人的协助。
     “敬人者人必敬之,助人者人必助之”。社会必须合作才能进步。
     心存善念 天报福禄
     训曰:凡人存善念,天必绥之福禄以善报之①。今人日持珠敬佛,欲行善之故也。苟恶念不除,即持念珠②,何益?
     【注解】
     ①绥:安抚。②念珠:佛教徒念佛时记诵经次数的串珠,又称佛珠或数珠。一般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一串,故又名百八丸。
     【译文】
     大凡一个人心中存有善良的念头,上天一定会善有善报,给他以福分和禄位来安抚他。现在,人们每天手持念珠,口念佛号,也是想做善事的缘故。但如果心中的恶念不除去,即使是手拿念珠、口诵佛号,又有什么益处呢?
     【评语】
     虽然行善必有天佑,但必须是心存真善,清除内心中的种种邪念、恶念,否则,整天念佛,也只是一个假善人而已。短短的几句话,帮助人们理解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明白了为人做事应该实实在在,而不要弄虚作假的道理。
     《菜根谭》一书中,对这一点有更形象的叙述。它说:荣华富贵的显名,假如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园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假如是靠特权,甚至恶势力得来,那就如同插在水杯中的花朵,由于根部并没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凋谢、枯萎指日可待。
     俯仰无愧 存乎一心
     训曰:人惟一心,起为念虑。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若一念不正,顷刻而知之,即从而正之,自不至离道之远。《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一念之微,静以存之,动则察之,必使俯仰无愧,方是实在工夫。是故古人治心,防于念之初生、情之未起,所以用力甚微而收功甚巨也。
     【译文】
     人只有一心,心动兴致起,会产生种种思想和考虑。这种种思虑正确与否,只在一刹那间。如果一个念头不正确,很快就被发现了,并且及时纠正它,自然不至于离正道很远。《尚书》上说:“即使是圣人,倘若没有善良的意念,也可能变成放荡不羁的狂人;即使是一个狂人,如果能心存善念,也可能变做一个圣明的人。”小小的念头,存在于平静的状态中,通过人的行动就可以观察到,能够在俯仰之间无愧于人,才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所以,古人培养人的心性,防范于意念刚刚产生之时,感情尚未产生之际,因为此时,用力很小而功效巨大。
     【评语】
     立身处世,小心谨慎,每做一事,都要为自己着想,为别人着想;要看眼前,也要为子孙后代的考虑。否则,如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图自己一时之欢,做伤天害理的事,赚不仁不义的钱,就等于给子孙酿祸,给自己的前程伏下败笔,到那时真就后悔莫及了。
     人品善良,就是为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心里正直,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耕耘不尽的肥沃良田。
     修德之功 在于主敬
     训曰:子曰:“鬼神之为德①,其盛矣乎!”“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②,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③,如在其左右。”盖明在礼乐④,幽有鬼神⑤。然敬鬼神之心,非为祸福之故,乃所以全吾身之正气也。是故君子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内主于敬,则非僻之心无自而动⑥;外主于敬,则惰慢之气无自而生⑦。念念敬斯念念⑧,正时时敬斯时时,正事事敬斯事事;正君子无在而不敬,故无在而不正。《诗》曰:“明明在下,赫赫在上。”“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⑨,聿怀多福紒纷矠。”其斯之谓与?
     【注解】
     ①德:恩惠,福利。②齐明:斋戒严整。齐,同“斋”。盛服:衣冠华美。③洋洋:欣喜貌。④明:人间,阳世。
     ⑤幽:鬼界,阴间。⑥非僻:错误,偏邪。⑦惰慢:轻薄下流。《礼·乐记》:“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⑧念念:指极短的时间,起灭连续不断。又作刹那解。此处作常常想念、不能忘记解。⑨昭:彰明,显示,公开。
     紒纷矠聿: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
     【译文】
     孔子说:“鬼神造成的恩惠惩罚确实不小啊。”“他们使天下的人斋戒肃穆,衣冠整齐,小心翼翼地从事祭祀这种活动。祭祀之时,人们心怀虔诚、恭敬的心情,就好像鬼神高高在上,鬼神就在他们的身边。”所以,阳世间有礼乐,而阴曹地府则有鬼神。
     我认为敬奉鬼神之心,主要不是因为鬼神会带来灾祸或幸运,而在于他们能使人健全正气。正是这个原因,君子修养德行没有比以“敬”为主更重要的了。一个人内心以“敬”为主,那么,错误、邪僻的思想就难以自外而入;自身之外的事能以“敬”为主,那么,轻薄下流的习气也就无从产生。每时每刻每事,都怀有“敬畏”之心,这正是君子无处不有敬心的缘故,也是他无处不正派的原因。
     《诗经》上说:“无论在下边的,还是上面的,都是明察的、显赫盛大的。”“正是这个周文王,他小心翼翼,毕恭毕敬侍奉上天,所以他才享有治国平天下的诸多福分。”不就是指此而言吗?
     【评语】
     康熙在这篇庭训中,认为鬼神不可不信,但又颇有见解地认为主要不在于通过敬神去乞福或避祸,而是由此培养出一种随时随地随事都必须具有的敬畏之心。这里虽明显地表现出康熙作为封建君王的唯心主义观点,但从他的鬼神论中却引出了难能可贵的人本主义态度。这就是以对鬼神的敬畏来达到修身的目的。如果把这一则与第八则联系起来看,我们更能体会康熙的用意。
     持斋必戒 感发善念
     训曰:近世之人以不食肉为持斋,岂知古人之斋必与戒并行。《易·系辞》曰:“斋戒以神明其德。”所谓斋者,齐也,齐其心之所不齐也。所谓戒者,戒其非心妄念也。古人无一日不斋,无一日不戒。而今之人,以每月的某天某日持斋,已与古人有间。然持斋固为善事,可以感发人之善念,第不知其戒心何如耳?
     【译文】
     现在的人们认为只要是不吃肉就是在持斋了,岂不知古人持斋是和守戒连在一起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易经·系辞》中写道:“通过斋戒使自己的道行更加完善。”这里所说的“斋”,就是“齐”,意即完善自己内心不够完善的地方。所说的“戒”,就是戒绝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狂妄的念头。古人没有一天不持斋,没有一天不守戒。现在的人们只在某月某日持斋,已经和古人不一样了。持斋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人的善心,只是不知道他戒心做得如何。
     【评语】
     “斋”和“戒”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持斋一定要守戒,否则就是一种徒具形式的伪善做法。相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有其可爱、可称道之处。当然,持斋在某些宗教的教规中是必须恪守的仪式,规定是必须遵守的。但不管哪种宗教的教义都倡导向善向上,倡扬戒除非心妄念,这就是其积极内容之所在。康熙在此说教、强调的是持斋与守戒并重,内容与形式并重,这也是这则庭训的积极意义之所在。
     立志于道 犹入圣域
     训曰:子曰:“志于道。”①夫志者,心之用也。性无不善,故心无不正。而其用则有正不正之分,此不可不察也。夫子以天纵之圣②,犹必十五而志于学。盖志为进德之基,昔圣昔贤莫不发轫乎此③。志之所趋,无远弗届④;志之所向,无坚不入。志于道,则义理为之主⑤,而物欲不能移,由是而据于德,而依于仁,而游于艺⑥,自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⑦,本末兼该⑧,内外交养⑨,涵泳从容紒纷矠,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注解】
     ①“子曰”句:见《论语·述而》。志:志向,立志。②夫子:孔子。天纵:意为上天所赐禀赋。③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轫,刹车木。行车必先去轫,故称“发轫”。④届:至,到。⑤义理:道理。又作经义名理讲。宋以后称理学为义理之学,简称为义理。⑥游于艺:即游艺。《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游于艺。”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游于艺,言置身于六艺的活动,后来泛指学术修养。⑦伦:道理,次序。⑧本末:指主次、先后。又指农业与工商业、礼义与法制。兼该:包括两方面或两方面以上。⑨交:结交,往来;此与彼受。养:陶冶,修养。紒纷矠涵泳:深入体会。
     【译文】
     孔子说:“立志于学道。”所谓的“志”即志向,用心的意思。人性没有不善的,所以人心也没有不正的。但人心的功用则有正和不正之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观察清楚。
     孔夫子凭着上天所赋予的圣明,尚且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所以说,“志”是发展道德修养的基础,昔日的圣贤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志向的发展,无论多远,没有达不到的;志之所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一个人如果立志于道,那么,他将以义理作为根本,使任何物质欲望都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从这点来看,一个人的志向以德为依据,以仁为依托,又有良好的学术修养,自然不会失却其先后、轻重的次序,使主要的和次要的都能照应到,内的、外的都能得到陶冶,还可以从容不迫地深入领会一切。达到这种境界,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圣人的行列。
     【评语】
     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以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心存虚伪邪恶的念头,那他只不过是空有人的形体架势而已,肉体虽存但灵魂早已死亡,与人相处会使人觉得面目可憎而惹人讨厌;一人独处,面对自己的影子也会觉得万分羞愧。
     做人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又有什么事做不成呢?篇中从志与道、志与心的关系,比较深入地阐述了立志的意义和如何立志的问题,强调一个人只要立志,再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可成为圣贤。从这位有作为的君主所处的时代来看,这无疑是振聋发聩之言!
     良知良能 乾乾不息
     训曰:孟子言:“良知良能。”盖举此心本然之善端,以明性之善也。又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非谓自孩提以至终身,从吾心,纵吾知,任吾能,自莫非天理之流行也。即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尚言于“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之后。故古人童蒙而教,八岁即入小学,十五而入大学,所以正其禀习之偏,防其物欲之诱,开扩其聪明,保全其忠信者,无所不至。即孔子之圣,其求道之心,乾乾不息,有不知老之将至。故凡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其择善固之,克己复礼,循循勉勉,无有一毫忽易于其间,始能日进也。
     【译文】
     孟子说:“良知良能。”是想举出良知、良能这些心中固有的天性作为行善的开始,以此来说明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他又说:“品行高尚的人,也就是不失其婴儿一般善良、纯朴之心的人。”这不是说从孩提时一直到年老死去,可随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感情,放纵自己的认识能力,放纵自己的才能,没有一刻不是他良心、本性的自然流露。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能做到听从心之所想,不违犯任何规矩,也还是在十五岁时立志苦学、三十岁时成家立业、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而知天命、六十岁耳顺之后,才能达到这般境界。所以古人在孩童蒙昧无知时就开始进行教育,八岁时就入小学,十五岁时入大学,目的是为了端正他禀性、习气中已有偏差的地方,防止他被物质欲望所诱惑,开启他的聪明才智,保持他的忠诚、有信,使他能时时处处不丧失这些品德。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他追求真理的思想,也是永远不息,有如不知自己的年纪已进入老年。所以,凡是有志于圣人学问的人,他们选择认为是好的就坚持不懈,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教,恭顺有序,勤恳不懈,中间没有一丝一毫轻视和疏忽,才能每天都不断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