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海权问题 相关大学生论文一篇

2024-05-03 07:32

1. 求:中国海权问题 相关大学生论文一篇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1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2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都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特殊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制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因此,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何英国与德国在北非发生激烈争夺?因为德国一旦占领北非控制中东后,就会把英国本土同它的庞大殖民区域拦腰截断,英国就难以调动雄厚的海外力量投入战争。

  趋势

  与历史上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不同,全球化时代最好的防御是合作与预防。。自近代以来中国海防的悲剧一演再演,其根源首先在于海防观的落后和不切实际。1874年,大清王朝为应对第一次海洋浪潮的冲击,开展了一场影响百年的《海防大筹议》,其结果却是出于对工业革命的恐惧,自我封闭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以守为战”的决策,结果作茧自缚,不仅导致北洋水师覆没在自己的家门口,而且造成中国海防的一蹶不振。今天,经济全球化正带来第二次世界性的海洋发展浪潮,中国需要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精神的海防观。与第一次海洋发展浪潮相比,历史条件和发展内涵有了很大差异,前者是海洋国家霸占海上通道去掠夺陆地资源,建立海外殖民地,海防的第一要务就是击退海上入侵者;而今新的海洋发展浪潮则是全球性地开发海洋资源,海防的重心转移到塑造和维护海洋开发的和平环境,海防观需要因应新的矛盾做新的历史定位。从总体上说,海洋经济与海洋开发处于一个充满局部冲突的共同利益体中,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特征,维护海洋环境、海上通道和海洋经济体的共同安全与处理海洋权益冲突的历史责任决定了中国的海防使命将是开拓合作、预防危机。一方面,从周边安全合作、地区安全合作,到全球海上安全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防务都面临着同一个发展命题。另一方面,在防御性政策框架下预防双边海上危机,防范地区性海上冲突,遏制海洋安全秩序的崩溃,并应对非传统威胁挑战。从一定程度上说,走合作与预防的海防之路也是对中国古典海防思想的回归。


  海军与海军决斗的时代走向终结,海战进入远程联合防卫作战的新时代。去年,我在美国访问时,不少人问我同一个问题,就海战能力而言,假如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甚至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来一场对抗赛,会不会又是一场甲午之战。我告诉他们,这个前提很难成立,因为随着联合作战和远程精确武器的发展,从舰与舰的决斗到海军单军种较量的海战将走向终结,未来的海战将不再是海军唱独角戏,而是舰艇在一线、空中为二线、陆基为三线、天基为支撑的远程联合作战。伴随海战从近战体系向远战体系转变,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广的国家将获得占据优势地位的自然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握海上力量的发展趋势。

  方法

  全球利益需要一支蓝水海军


  海权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上力量(海军)的强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需要锻造一支强大的、确保随时有效执行任务的海军队伍”,是实施中国海权战略的号令。发展“蓝水”海军,作为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步,已使这种令国人尴尬的情况有所改变,但与大国掌控海权的要求,与真正的蓝水海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武器发展的选择应立足体系配套,航母留给未来的最大启示是体系化建设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武器发展的目标不是追求最强大的武器,而是追求符合使命任务需要的最优化武器体系。历史经验还表明,高技术武器中最强大的武器也有最娇嫩、最脆弱的一面,要想发展大型武器平台需要有与打击能力相配套的预警、通信、指挥、机动、防护和保障能力。吨位增加一倍,风险可能要提高三倍。这个问题在美军中也是热门话题,我走访美海军战争学院时,一些教授就站到了航母的对立面,而将军们则坚守继续发展航母的阵线。我想,航母的价值不仅是作为战略长臂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区别与同时代其他海战武器的特质,这就是它是一个作战体系,而其他武器只能称作是作战系统。因此,吸取航母的思想,体系化改造海上作战平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少的成本、较成熟的国有技术,将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改造成具有远程侦察打击能力、立体防御能力、持久续航能力的轻型“航母”、微型“航母”和水下“航母”,将有望从整体上实现海战武器的跨越发展。


  中国的海权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和什么时候解决和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呢?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决等。东海问题,基本上只有日本问题。而钓鱼台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更大的压力逼迫日本让步,同意于东海共同开发,即使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大陆无意进一步显示自己在钓鱼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绝对不允许日本变本加厉的升级行为。如果日本变本加厉该区域的主权显示,中国应该有比严正声明更加切实的行动:比如把钓鱼台列入中国导弹试验场:日本不登岛、不设置建筑,就不试验,如果有新的设置,就定期用导弹清除;布雷封锁钓鱼台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台有进一步的行动。东海问题,容易激发成难以控制的冲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解决和管理钓鱼台的成本都将是最大的。钓鱼台等东海问题,应该是中国真正强大之、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具有航空母舰不是强大的指标,航空母舰基本不会用来进行日本和美国之类对等势力国家的军事对抗)。南海问题牵涉到的国家比较多,相关国家也是见缝插针找点麻烦、制造点事端。针对南海问题,中国不能够只有抗议没有行动。特别是对特别连中国退让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要挑战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适时狠狠教训一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否则,一些国家看到中国雷声大雨点小,就会有样学样。如果说,东海问题我们现阶段我们可以适时强硬的被动解决方式的话,南海问题,我们就应该在一些国家挑衅启动争端后,采取更多的主动策略。比如对那些企图通过法律来侵占中国领海的,要限期让其搬迁出其侵占的岛屿,否则就用导弹清除。以退为进。让已经被侵占的岛屿回归为零。在南海要软硬兼施,政治、外交优先,划定红线,软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动;东海问题,要和台湾相互呼应,软有底线,硬有表现,避开其转移国内矛盾的表演等。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强大的指标,也是考验我们的信心和国之骨气的指标,更是展现我们解决这些包含经济军事外交多种复杂因素智慧最好场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防有人故意利用这些问题转移国内矛盾,我们不应该配合其表演,但绝不允许逾越红线。更不能惧怕这些问题带来的国际甚至是军事麻烦,更不能迷信将来我们的军力更强大。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无论何时解决,我们都要面对同样的麻烦和挑战。如果我们面对挑衅不能够有相应的反应,不但会措施解决问题的良机,也会被历史定位真正的软弱

求:中国海权问题 相关大学生论文一篇

2. 一个海权时代的论文

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左右,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的脱离海洋而独立于世界之上,即便内陆国家依然如此。海权紧密的联系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体如下: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1政治方面:实际上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而其中、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深水良港、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当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因此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

 

2经济方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

 

3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一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一个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的战术战役可以使制海权抗拒敌方的登陆,大的战略制海权可以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可以说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都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特殊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制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因此,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何英国与德国在北非发生激烈争夺?因为德国一旦占领北非控制中东后,就会把英国本土同它的庞大殖民区域拦腰截断,英国就难以调动雄厚的海外力量投入战争。

趋势

与历史上最好的防御是进攻不同,全球化时代最好的防御是合作与预防。。自近代以来中国海防的悲剧一演再演,其根源首先在于海防观的落后和不切实际。1874年,大清王朝为应对第一次海洋浪潮的冲击,开展了一场影响百年的《海防大筹议》,其结果却是出于对工业革命的恐惧,自我封闭的战略思想做出了“以守为战”的决策,结果作茧自缚,不仅导致北洋水师覆没在自己的家门口,而且造成中国海防的一蹶不振。今天,经济全球化正带来第二次世界性的海洋发展浪潮,中国需要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精神的海防观。与第一次海洋发展浪潮相比,历史条件和发展内涵有了很大差异,前者是海洋国家霸占海上通道去掠夺陆地资源,建立海外殖民地,海防的第一要务就是击退海上入侵者;而今新的海洋发展浪潮则是全球性地开发海洋资源,海防的重心转移到塑造和维护海洋开发的和平环境,海防观需要因应新的矛盾做新的历史定位。从总体上说,海洋经济与海洋开发处于一个充满局部冲突的共同利益体中,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特征,维护海洋环境、海上通道和海洋经济体的共同安全与处理海洋权益冲突的历史责任决定了中国的海防使命将是开拓合作、预防危机。一方面,从周边安全合作、地区安全合作,到全球海上安全合作,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海上防务都面临着同一个发展命题。另一方面,在防御性政策框架下预防双边海上危机,防范地区性海上冲突,遏制海洋安全秩序的崩溃,并应对非传统威胁挑战。从一定程度上说,走合作与预防的海防之路也是对中国古典海防思想的回归。


海军与海军决斗的时代走向终结,海战进入远程联合防卫作战的新时代。去年,我在美国访问时,不少人问我同一个问题,就海战能力而言,假如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甚至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来一场对抗赛,会不会又是一场甲午之战。我告诉他们,这个前提很难成立,因为随着联合作战和远程精确武器的发展,从舰与舰的决斗到海军单军种较量的海战将走向终结,未来的海战将不再是海军唱独角戏,而是舰艇在一线、空中为二线、陆基为三线、天基为支撑的远程联合作战。伴随海战从近战体系向远战体系转变,国土面积大、战略纵深广的国家将获得占据优势地位的自然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握海上力量的发展趋势。

方法

全球利益需要一支蓝水海军


海权是一个国家运用军事力量对海洋的控制能力,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上力量(海军)的强弱,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需要锻造一支强大的、确保随时有效执行任务的海军队伍”,是实施中国海权战略的号令。发展“蓝水”海军,作为中国海权战略的第一步,已使这种令国人尴尬的情况有所改变,但与大国掌控海权的要求,与真正的蓝水海军相比,还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
   武器发展的选择应立足体系配套,航母留给未来的最大启示是体系化建设思想。历史经验表明,武器发展的目标不是追求最强大的武器,而是追求符合使命任务需要的最优化武器体系。历史经验还表明,高技术武器中最强大的武器也有最娇嫩、最脆弱的一面,要想发展大型武器平台需要有与打击能力相配套的预警、通信、指挥、机动、防护和保障能力。吨位增加一倍,风险可能要提高三倍。这个问题在美军中也是热门话题,我走访美海军战争学院时,一些教授就站到了航母的对立面,而将军们则坚守继续发展航母的阵线。我想,航母的价值不仅是作为战略长臂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它区别与同时代其他海战武器的特质,这就是它是一个作战体系,而其他武器只能称作是作战系统。因此,吸取航母的思想,体系化改造海上作战平台,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少的成本、较成熟的国有技术,将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改造成具有远程侦察打击能力、立体防御能力、持久续航能力的轻型“航母”、微型“航母”和水下“航母”,将有望从整体上实现海战武器的跨越发展。




 中国的海权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和什么时候解决和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呢?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决等。东海问题,基本上只有日本问题。而钓鱼台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更大的压力逼迫日本让步,同意于东海共同开发,即使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大陆无意进一步显示自己在钓鱼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绝对不允许日本变本加厉的升级行为。如果日本变本加厉该区域的主权显示,中国应该有比严正声明更加切实的行动:比如把钓鱼台列入中国导弹试验场:日本不登岛、不设置建筑,就不试验,如果有新的设置,就定期用导弹清除;布雷封锁钓鱼台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台有进一步的行动。东海问题,容易激发成难以控制的冲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解决和管理钓鱼台的成本都将是最大的。钓鱼台等东海问题,应该是中国真正强大之、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具有航空母舰不是强大的指标,航空母舰基本不会用来进行日本和美国之类对等势力国家的军事对抗)。南海问题牵涉到的国家比较多,相关国家也是见缝插针找点麻烦、制造点事端。针对南海问题,中国不能够只有抗议没有行动。特别是对特别连中国退让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要挑战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适时狠狠教训一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否则,一些国家看到中国雷声大雨点小,就会有样学样。如果说,东海问题我们现阶段我们可以适时强硬的被动解决方式的话,南海问题,我们就应该在一些国家挑衅启动争端后,采取更多的主动策略。比如对那些企图通过法律来侵占中国领海的,要限期让其搬迁出其侵占的岛屿,否则就用导弹清除。以退为进。让已经被侵占的岛屿回归为零。在南海要软硬兼施,政治、外交优先,划定红线,软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动;东海问题,要和台湾相互呼应,软有底线,硬有表现,避开其转移国内矛盾的表演等。 




  中国的海权问题,不但检验我们是否真正强大的指标,也是考验我们的信心和国之骨气的指标,更是展现我们解决这些包含经济军事外交多种复杂因素智慧最好场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提防有人故意利用这些问题转移国内矛盾,我们不应该配合其表演,但绝不允许逾越红线。更不能惧怕这些问题带来的国际甚至是军事麻烦,更不能迷信将来我们的军力更强大。我们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无论何时解决,我们都要面对同样的麻烦和挑战。如果我们面对挑衅不能够有相应的反应,不但会措施解决问题的良机,也会被历史定位真正的软弱。




参考参考

3. 中国海权问题

中国的海权问题,可分为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解决的性质可分军事解决和政治、外交解决;解决的策略又可分为被动解决和主动解决等。东海问题,基本上只有日本问题。而钓鱼台是个关键的、具有很大象征意义的岛屿。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更大的压力逼迫日本让步,同意于东海共同开发,即使在台湾问题解决之前,中国大陆无意进一步显示自己在钓鱼台附近的存在,但也绝对不允许日本变本加厉的升级行为。如果日本变本加厉该区域的主权显示,中国应该有比严正声明更加切实的行动:比如把钓鱼台列入中国导弹试验场:日本不登岛、不设置建筑,就不试验,如果有新的设置,就定期用导弹清除;布雷封锁钓鱼台等。至少要做到,近期谁也别想在钓鱼台有进一步的行动。东海问题,容易激发成难以控制的冲突,台湾问题没有解决之前,解决和管理钓鱼台的成本都将是最大的。钓鱼台等东海问题,应该是中国真正强大之、台湾问题解决之后(具有航空母舰不是强大的指标,航空母舰基本不会用来进行日本和美国之类对等势力国家的军事对抗)。南海问题牵涉到的国家比较多,相关国家也是见缝插针找点麻烦、制造点事端。针对南海问题,中国不能够只有抗议没有行动。特别是对特别连中国退让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都要挑战的国家,选择一个合适的,适时狠狠教训一下,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否则,一些国家看到中国雷声大雨点小,就会有样学样。如果说,东海问题我们现阶段我们可以适时强硬的被动解决方式的话,南海问题,我们就应该在一些国家挑衅启动争端后,采取更多的主动策略。比如对那些企图通过法律来侵占中国领海的,要限期让其搬迁出其侵占的岛屿,否则就用导弹清除。以退为进。让已经被侵占的岛屿回归为零。在南海要软硬兼施,政治、外交优先,划定红线,软的更弱,硬的要有行动;东海问题,要和台湾相互呼应,软有底线,硬有表现,避开其转移国内矛盾的表演等。(可输入毕殿龙搜索参看《钓鱼台主权,马英九硬要硬在骨子里》、《中美对决,美国会用啥阴招》、《2009年,各国最好谁都别找茬》)

中国海权问题

4. 面对海权问题,中国的立场和方向

首先,面对海洋主权我们绝不会退让,但是对于其他方面,我们的态度是双方进行谈判解决,为国内创找一个好的环境。

5. 中国海权面临的问题?

1:国际法问题,因为联合国规定的国内沿海岸200海里的海权范围,会有一个多国重合区,在这个时候,会出现历史海权问题跟国际法海权纠纷.
2:上面说过,你的题目无非是想问海南问题?海南自古就是中国的海域,那么这就是历史海权问题了,按照国际法规定,200海里范围内,也包括了海南诸岛,同时也是印度,越南的海域,法制社会自然拿法律说话,简单的例子就是,你家世代住在某地,不意味着那块地就是你家的,当有法律明确规定归属人的时候,国家要征收,你还是得归还的.这就是历史遗留问题跟法律之间的矛盾
3:且不讨论海权问题,如今社会,肉弱强食,美国站出来说,印度啊三啊,我把海南送给你了啊,虽然海南不是我的,但是我送给你了.印度等国自然毫不忌讳的抢,这个就是竞争遗留问题
面临的问题就是这3个,如何去解决,想必第1第2条我们都是名正言顺的了,第3条是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总之,引用名言说:不怕被围堵,就怕没有围堵的价值.所以说这间接也说明了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了

中国海权面临的问题?

6. 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帮忙下吧 319145699@qq.conm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正开始建设自己的海洋文明,在朝着海洋强国的目标努力。在建设现代海洋文明的长征路上,由于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还有相当多的问题在等待着我们去解决,这些现实中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当前,世界各海洋国家越来越重视向海洋进军,其中不按国际法规矩操作的为多,这势必使原本就处于无序竞争的海洋情况更加复杂。中国必须尽快地分析面对的复杂形势,确定自己的定位,拿出有效的战略举措,改变目前在海洋文明和海洋国土问题上的被动局面。
一、“海洋中国”面临的问题
1海洋意识淡薄
我国是一个国民海洋观念十分淡薄的海洋国家。在我们的历史上,我们总认为自己只是陆地国家,海洋和海洋国家的观念十分淡薄,曾经有过因为忽略蓝色国土而遭受耻辱、蒙受侵略的时期。这种历史的悲剧不能再在我们和我们的后代身上上演。但是,至今,我们的海洋意识仍然薄弱,经不住海洋竞争的恶风险浪;我们利用海洋发展自己的理念仍然浮浅,难以积蓄更为强劲的后力。
自古以来,我国沿海人民和地方社会走向海洋的活动持续不断,即使有政府的禁令,民间活动依然进行。“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海洋的发展停留在地方、民间的层次,而不是国家发展的主要指向。”改革开放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但总体上讲,国家层面开始重视海洋主要还是停留在政策文件层面,民间层面则依然是沿海民众行为,缺乏一种必须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在海洋方向上日趋重合,但是重陆轻海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的观念还没有深植人心,社会上对海洋国力建设的关注还不够高,甚至还会有人对“海洋国家”的发展定位提出质疑。
2、海权措施不力
海权,顾名思义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但这种权力的范围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控制问题,更重要的是用海洋来开拓一个新的舞台,一个新的时代。“海权”概念是美国著名的海军战略家马汉创立的,他认为,海洋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而要拥有海权,就必须发展强大的海军。在马汉眼中,“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 。说白了,海权,不仅是拥有海洋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拥有、利用自己的海洋权力来显示出国家的海洋势力范围和海洋力量。有了海权,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我们用这个标准来看看我们在拥有、利用海洋上所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力。从最近十几年的情况看,沿海一些地区迈出了建设海洋强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步伐,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并产生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但,一是仍然局限在经济范畴,而非全面性、综合性发展要求的推进;二是仍然局限于若干省份各自的区域性行动,而非全局性、统一性国力的整体推进。这种做法,只能对一段时期、某一区域产生经济效益,而不能突出地体现国家主权的尊严,更不能体现作为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过程中应有的力量。与陆地经济发展不同,海洋的经济活动每一步都与国家主权直接关联,与海权直接关联。海权是否确立,相应的措施特别是作为海权体现的海洋军事力量是否得力,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家对事关本国的国际海洋争端处理的效果;从另一个角度讲,海洋经济活动是否可行,海洋争端能否解决,关键看海权力量大小与实施是否得力。
3、海域争端激烈
我国面临着激烈的海域划界争端,这个争端直接关涉海洋资源归属。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但实际上,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权益中,一半存在争议。8个海洋邻国对我海洋国土和权益均提出不同程度的无理要求,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而且有的已被他们单方面宣布划归其所有,成为争议区。其中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实际开发区,从事海洋油气勘探、开采和其他活动,打下钻井1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块,引进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进行掠夺性开发。这实质上就是进逼瓜分我国海洋国土的“海洋圈地运动”。近几年来,随着美国的介入,我国周边海洋形势更趋复杂,压力加大。2010年7月23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首都河内出席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时还在公然明确表示,解决南海主权争议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一部分。这明显是一种挑衅言论。今年,印度又借着越南允诺的所谓“合作”,要从印度洋进入我国的南海开采油气资源,直接向我挑战。
今天,海洋对世界的发展,海洋国土对国家的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特别是由于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占地球面积70%的海洋资源越来越成为争夺的对象之时;特别是由于地球资源配置的竞争日趋紧张,海洋通道越来越显得更为重要之时,海洋国土的意义就更为重大了。我们热爱和平,提倡世界各国和平发展,和谐共处。但海洋国土不容侵占,民族利益不容侵犯。今天,中国强调“海洋国土”,强调“海洋中国”,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的层面,从制度、主权、利益的层面,从面对当今海洋恶性竞争不断、中国的海洋国土受到侵占、中国的海洋资源遭遇掠夺性开采的层面重返海洋,回到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海洋国土。
二、   加快“海洋中国”的建设速度
1、   提高全民的“海洋自觉”,形成“海洋中国”共识
“毋庸讳言,我国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海洋认识不足,海洋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形成共识。媒体热衷于‘康乾之治’式的太平盛世,反映了普遍漠视海洋的社会心理。在世界进入海洋竞争纵深发展的新时代,这种错误的社会心理不加扭转,海洋发展战略难以实施,国家管辖海域难以保全,改革开放、和平崛起的努力得不到保障。”要从现在开始尽快地更新我们的观念,发展我国的海洋国力尤其需要观念的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要提倡并实施全民的“海洋自觉”。海洋自觉包括海洋观念的觉醒和海洋发展实践的自觉,树立并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科学发展意识,“海洋资源”保卫、保护和科学利用意识,“海权”意识等等,是全民教育的当务之急,一定要让全体人民从“重陆轻海”建设现代家园的观念转移到“陆海并重”构建现代家园的观念中来,在当前,尤其要“重海”,要形成“海洋中国”的共识。 “观念的改变比具体政策的制定更为重要。没有海洋观念的觉醒,就不会有海洋发展的自觉。没有维护海洋权利和利益的勇气和进取精神,就不会有海洋大国的地位。全面关注中国的海洋权利和利益,使之深入人心,才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和海洋发生积极的关系。”
2 加强海洋研究,全面认识海洋
我们不仅“海洋意识”薄弱,而且对海洋的了解和研究也很不够。不能说我们没有对海洋进行研究,我国海洋自然科学研究有不少项目走在世界前列;这些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很快。但我们对海洋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对海洋并不了解,知之不多。特别是关于海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我们重视很不够,国家投入缺乏,人才队伍不大,研究成果不多,形不成气候,在国内舆论引导上声音很小,在国际论坛上没有应有的话语权。也许正是我们在海洋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反而把全面研究海洋的事给疏忽了;也许是有关部门认为海洋是自然科学的事,把海洋的人文社会属性给抹掉了。因此,由国家加大对海洋全面研究的投入,尽快培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门人才,并迅速形成人才梯队是当务之急,使人才队伍与学科建设、专门教育相互促进。当前特别要注重“在发展海洋科学的同时,改变人文社会科学忽视海洋的被动局面,推动海洋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培育熟悉海洋政治、海洋经济、海洋军事、海洋外交、海洋法律、海洋管理及海洋历史文化的各种专业人才;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发展道路,研究海洋国土化出现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问题、新情况,为国家决策提供咨询和建议,向社会各界提供准确的信息,形成全民关注海洋权利和利益的氛围”。
3. 实施海权战略,建设强大的海洋武装和海洋执法力量
海洋国土与陆地国土的丢失最大的不同是,陆地国土失去一寸就是一寸,所以寸土不让。海洋国土如果失去一座小小的岛屿,哪怕这座小岛只有一寸大小,就会失去几十万平方公里。侵略者把这个点作为划界的基点,他们能圈去一大片200海里范围的专属经济区,甚至还有更大面积的大陆架。日本在不到十平方米的冲之礁上大做文章,野心就是为了圈得广袤的海洋国土。所以在海洋国土的保卫战中,是“锥”土不让!

在解决海洋国土争端问题上,不能雅致,不能从容不迫,不能温良恭俭让。我们与周边8个国家有着不同的争议,为此,我们十分友好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是这个主张并没有得到他们真正的承认,有些国家不是搁置争议,而是搁置中国,把中国搁在一边,他们去搞开发,加快了蚕食我国海洋国土、掠夺我国海洋资源的步伐。

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海权”思想,不仅是对当时海洋列强此起彼伏争夺、控制和利用海洋历史的总结,更是对世界海洋势力变化规律的精辟分析,揭示了海洋对沿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更是揭示了“海权”对海洋国家的重大意义,强调发展强大的海军对一个海洋国家海权不受任何侵犯的决定性作用。马汉的这句话,“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深刻思考和扎实实践。世界海洋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包括世界所有海洋强国的盛衰,包括美国至今依然是海洋上的第一大强国,都在肯定马汉的话没错。拥有海军不一定拥有海权,但是要想拥有海权必须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有了海权,才有可能真正控制海洋、利用海洋。有了海权,我们才能真正拥有我们的海洋国土和海洋利益。海权是海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海洋国家国家利益得到保护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常说“科教兴国”,今天要再加一句“海权强国”。近海的、防御性的海洋武装力量是不能保护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的,必须要有一支能够担负远洋巡航任务的海洋武装力量,必须要有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才能牢牢掌握制海权,才能胜任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历史重任,才能保护我们的国家利益。这是历史规律,也是常识。“瓦良格”号的试航和服役在即,是中国国家层面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觉醒的开端,但这远远不够,这只能是刚刚开始。2006年12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接见海军第十次党代会与会代表时强调:“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中,海军的地位重要,使命光荣。……努力锻造一支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要求相适应的强大的人民海军。”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的海洋自觉。

海洋执法是国家海洋主权的直接表达方式。我们必须迅速加强我国的海洋国土执法,向美国海岸警卫队学习,增强海洋执法队伍的统一性和系统性;向日本海上保安厅学习,增强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向阿根廷学习,加强海洋执法船舶和飞机的防卫火力。向所有的海洋强国学习,加快我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海洋维权相关法律的建设;在执法实践中,坚决革除多部门多头并举、看起来多部门在管、实际上行动协调不起来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支最有效能的执法队伍;行动之时现场执法人员完全可按规定办,不要把最好的执法时机浪费在层层请示报告过程中。
面对现实,面对未来,面对海洋,面对世界,在科学研究、国民观念、具体实践中突出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一个海洋大国,才能告诉世界:中国正在重返海洋,中国决心成为海洋强国,在世界上占有应有的地位。重返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发展的大趋势,是保护国家利益、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伟大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
3我们有必要坚守一定的原则和底线,即是:本本国利益一定要维护,若有妥协的话,一定要在谈判之后才能进行,绝对不接受或者承认既成的事实。 
出了我们国家海上军队的出击外、我们国内的企业也可以主动的出击。企业可以直接在南海开发资源,国家肯定承认并支持的、这样可以减少资源的流逝。还有就是国家必须有一个统筹的机制。中国方面的石油开发的公司,其首先是一个企业,即使在采取中东再有争议领域开始开采的行动,但考虑首先是商业利益,风险的覆盖必须由国家进行全面的统筹。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和能源管理部门,以及交通和外交都要有一个统筹的机制,要有计划和部署的进行。 
对于中国海上权益争夺的办法综合下来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积极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受美国支持的一些国家进行较量。 
第二, 大力的发展经济、军事、以提高谈判的筹码。 
第三, 加强我们国家需要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军事训练和远洋战斗的能力,武器现代化。要在适当的时候充分展示出我们国家的海上军事实力。 
第四, 积极协商,寻求和平的解决办法。 
当然,我们不排除武力的解决办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占领,历史上韩国与日本的独岛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先下手为强是可用的,还有就是使用经济、政治、军事威慑镇压,直接去的控制,这需要我们国家足够的强大,才有能力去争取。针对不同的国家要采取不同解决机制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 
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应该加强海防,因为有实力才有谈判,国家的利益只能靠实力获得。没有强大的海军,周边国家未必愿意让出已经侵占到手的海洋权益。其次,我国在处理争端时应当唯国家利益是问,以合作为主,适当强硬。因为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我国虽然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进行改革,但是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将海洋权益拱手让人。

7. 给我一篇关于中国海权现状的论文2000字左右

海权,对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本文由海权概念切入,从一般到特殊,试图提出符合汉语语义和中国新世纪化实践的海权概念体系及建立于其上的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回答中国海权实践的现实问题。  中国海权特征  中国海权随中国主权同生,而中国意识到并力求捍卫、强化中国海权的努力却起步不久。中国目前的海权实践远没有达到追求"海洋权力" (sea power)的阶段,而只是处在捍卫其合法的海洋权利(sea right)的阶段。比如中国统一和中国海区[8] 其他属于中国主权范围的岛屿,这是中国海权实践的重要,但这只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及其相关海洋权利 (sea right),建设对这些地区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护力量(sea power)的实践,而不是追求霸权意义的海洋权力(sea power)的实践。而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军活动及对中国台湾的军事插手活动,则是一种霸权意义上的海权即"海上权力"实践。从这些意义上看,中国的海上力量(sea power),属于国家主权中的自卫权的范畴,而美国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海上军事介入,则是一种为实现其海上"权力"(sea power)的海洋霸权行为。如果我们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将sea power的这两种语义转译为"海权",而不是将sea power 与sea right相区分,这会使周边地区和国家对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及相关的海权诉求造成大的误解。[9]  中国海权,是一种隶属于中国主权的海洋权利而非对海洋权力,更非海上霸权。"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10] 要使法理上属于中国的海洋权利事实上属于中国,中国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sea power)。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海权,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中国海权的概念应当包括从中国国家主权引申出来的"海洋权利"和实现与维护这种权利的"海上力量"两个部分,只是不包括西方霸权国家普遍攫夺的"海洋权力"。  中国海权,就其"权利"部分而言,包括实现中国"海洋权利"和"海洋权益"两部分。前者包括国际海洋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国际法认可的主权国家享有的各项海洋权利。这部分权利随国际海洋法的变化而缓慢演化,比较确定。后者包括由海洋权利产生的各种、、文化利益,这部分权利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属于海权中变化较大的部分。不同的国家依据国际海洋法享受着同种的海洋权利,但据有同一海洋权利的主权国家却由于其经济、政治、文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得到的海洋权益却不同。即使排除海洋霸权的因素,一般而言,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所拥有的海洋权益要大于小国和正在衰落国家的海洋权益。在此之外,还有"海洋利益",它是比海洋权益更广泛的中性概念。它既可能是来自海洋权利的合法的海洋利益,也可能为霸权需要而产生的非法的海洋利益。由于中国目前的海权实现能力尚未"溢出"其主权范围,所以中国的海权与海上霸权无缘,中国的海洋利益,更多地属于有待于争取和实现的合法海洋权益的范畴。  中国属于新兴的和正在向现代化转型的大国,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成员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居世界第七位。[11]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对世界能源的需求也大幅上升。中国石油进口量由1994年的290万吨上升到2000年的7000万吨,上升了20多倍,石油进口依存度大幅度提高,由1994年的1.9%上升到2000年的30%。按照这样的速度,2010年,中国将有超过40%的石油需要从国外进口,到2020年,这个比例则要高达60%。中国目前进口的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地区,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占进口总额的一半以上(56.2%),其次是北非。[12] 进入市场经济的中国已成为与世界发生广泛联系的国家,其海洋权益泛布于世界并随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而持续扩大;与此同时,中国实现其海权的内部需求动力和外部压力也在同时增大。这是中国海权与世界其他国家海权实践的共性方面。

给我一篇关于中国海权现状的论文2000字左右

8. 写一篇 论文 海洋争端对 我国海权意识的影响 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 大体框架 应该怎么写啊 求指导!!!!

参考例文两篇,另一个论文题目比较敏感,我上传了:

《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不同的“海洋强国”》

曲金良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向全中国、全世界宣示了我国已经将海洋强国建设确立为国家战略的政治意志和国家安排,这是切关心、从事我国海洋相关事业发展的人都为之鼓舞、振奋,同时也是全世界一切与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家、组织、人士都不能不重视的标志性“历史事件”。最近以来,关于什么是“海洋强国”,什么样的国家可以、可能建成“海洋强国”,我国的“海洋强国”应该是什么样子,我国作为“海洋强国”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热议的对象。

  不同的文化理念,造就不同的“海洋强国”
  关于什么是“海洋强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出自其不同的立场、角度、目的,取决于其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事实上造就了世界上不同类型的“海洋强国”。这些不同的“海洋强国”或出现在世界历史的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出现在地球的不同地方。“海洋强国”的核心在于一个“强”字。其各自“强”在哪些方面、应该不应该这样一个“强”法、这样的“强”法可不可以复制,这样的“强”法对人类整体有没有好处或者有没有害处,不同的立场、角度、价值观和世界观,评价会不一样。
  目前人们所“公认”的世界“海洋强国”,古代的先后有: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腓尼基——迦太基、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奥斯曼;近代以来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俄国——苏联——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印度、中国。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认为,近代“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9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将印度、中国排除在外。那么,这些个除印度、中国之外的“公认”的“海洋大国”,是靠什么“发迹”、是一些什么样的“海洋强国”、其历史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破除对西方“海洋强国”的神化与美化
  1494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用一纸契约,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从那以后,与大国崛起相伴随的,总是殖民地的扩张、划分和掠夺……虽然大国也给殖民地带去了一些现代文明,但当地人却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他们不仅失去了自己的经济资源,也失去了国家的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这样的“现代文明”,只是西方殖民者所自珍、所标榜的“文明”,恰恰是反人类的野蛮罪恶,造成的是世界上其他文明的颠覆、变型和毁灭,带来的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深广、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当然,这些“海洋强国”并不认为他们走的是一条罪恶之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这源自其竞争、损人的“丛林”文化逻辑,但问题在于,他们的文化哲学是物欲哲学,而作为魔鬼的撒旦,是最容易引诱人打开潘多拉的罪恶的“盒子”的,因而引诱着其他文明圈的“精英”为其大唱赞歌、投身门下、助纣为虐。毋庸讳言,近代以来,人们正是在“精英”主导的话语权下,虚拟、神化地“制造”了不少世界上的“海洋强国”。这样的“强”,无非是海盗之智与武夫之勇,与人类应有的追求和平、和谐、正义、幸福的“文明”理想背道而驰。这样的“强”无非是野蛮的“逞强”,而“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强的国家,等于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历史的教训还在于:所有企图靠战争来征服、压迫和掠夺其他国家的大国,其结局总是和他们的愿望相反”。对此,美国耶鲁大学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言:“西班牙试过,但是失败了;法国试过,拿破仑试图创立世界帝国,也失败了;德国试过,特别是希特勒试过了,却输给了美国。”我们还要加上一句:日本也试过,也失败了,无条件投降,但他们并不接受历史的教训,依仗经济崛起,军国主义思想阴魂不散、跃跃欲试;有的国家不是没有遭受过强权政治之害,但不汲取前车之鉴,四处争霸、充当“世界警察”,旨在从中渔利而往往陷入泥沼。
  无疑,对于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间正道”而言,西方“海洋强国”的霸权老路不能再走,“崛起—覆灭”的模式教训深刻,人们必须打破对这样的“海洋强国”的神化与美化。

  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海洋强国”
  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性、国际化、海洋竞争更为激烈的“海洋时代”,世界海洋发展之路应该怎样走、朝哪里走?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需要和能够为世界、为人类的“海洋时代”贡献些什么智慧、力量?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海洋强国”?其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应该怎样?这是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并将之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首先需要给予回答并认真解决好的基础性、根本性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的海洋文明大国。中国历史上至迟自汉代就不但拥有幅员辽阔的大陆海岸带、近海岛屿和环中国海海域,跨海经营着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南海和环南海群岛列岛,元、明时代和清代前中期的管辖疆域更是北至北极圈、东北至今鄂霍次克海、日本海,而且通过密织的中外海上交通形成“海上文化线路”,连接着东西方世界。如果我们不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而是以中华文化之“声教四海”“和谐万邦”的传统文明理念——这正是当代亟须重建的世界和平秩序的核心理念——为标准,那么,在世界近代史之前,这个地球上从未出现过一个堪比中国这一自秦汉至明清绵延发展的海洋大国之强者。而且这样的强是以中国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而形成的强,这样的“海洋强国”,无疑是真正的“海洋文化强国”。我们今天要建设的海洋强国、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复兴”,所谓“中国梦”,最为关键的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认同。
  中国要建设的“海洋强国”,就应该是中国人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按照中国的需要,建设符合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国人海洋理想的“海洋强国”。中国文化是讲求“天下一家”“天下大同”“求同存异”“和谐和平”“互利共赢”的,继承和发扬这些理念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既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是中国能够为世界、为人类的“海洋时代”做出的贡献。
  海洋文化是海洋事业发展的灵魂。海洋事业的发展不但需要硬实力,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导向和引领。世界“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的海洋文化;而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繁荣,需要系统的海洋文化理论的建构和引领。这不仅是为中国,也是为世界、为人类寻求一条走向和平与发展的“海洋文明”的新道路。
  作为一个在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海洋大国,中国全面、美善地认知、感受海洋,和平、和谐地开发和利用海洋,此精神一以贯之,并在数千年中影响和惠及东亚乃至更广的地理范围。中华民族创造、传承、发展的海洋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形态多姿、成就辉煌。因此,当代中国的海洋文化有必要、也有条件实现伟大复兴和繁荣发展,也有传统、有资格“走出去”影响和惠及世界。
  在如何认知、评价中国的海洋文化传统和当代发展潜力的时候,中国人用不着妄自菲薄、自我贬损、自惭形秽,拿西方海洋文化及其“大国崛起”作为“样板”和“尺子”来衡量我们自己是不是合乎西方的“尺寸”,用不着盲目“拿来”、拾人牙慧、方枘圆凿地大谈“蓝色文明”。中国人需要的海洋文化、海洋强国理论,应该是具有中国立场、中国话语、中国风格,能够树立中国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中国要实践的“海洋强国”,不但是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权益维护包括海洋军事力量提升等“硬实力”上的“强”,更是在海洋政治影响力、海洋文化感召力等“软实力”上的“强”。这样的“强”,才是真正的强,才是不但中国需要,而且世界都需要的“合目的”的强。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海洋文化体系研究(12&ZD113)》阶段性成果,曲金良 作者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