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分录知识难点解析

2024-05-14 22:32

1. 会计分录知识难点解析

在记账凭证上书写一笔业务的会计分录是一个会计人员日常的起点工作,是账务处理的重要环节,也是会计基础试卷必考的题型,所以仁和会计教育提醒各位,会计分录是考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针对有些考生觉得会计分录难的问题,仁和会计教育提醒大家,会计分录就是将一笔业务用会计术语翻译了一遍而已,所以,切勿认为会计分录很难,它只是翻译而已。

接下来仁和会计教育将为大家分享两个案例供参考。
例如:甲企业赊购一批A材料价值34000元,材料已经入库验收。
分析:书写会计分录第一步,先确认题目有哪些会计科目,根据复式记账法书写分录(一笔业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题目中1“赊购”就指买东西款未付,即确认为“应付账款”,2“材料已经入库验收”就是指“原材料”,第二步根据分录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确认一个科目在借方,另一个科目就在贷方。第三步理解题目意思是购进原材料,所以“原材料”是记“增加”,而“原材料”是“资产类”科目,资产类科目性质是“借增贷减”,所以确定是借记“原材料”,“应付账款”就计入贷方。
借:原材料       34000  (资产增加)
?贷:应付账款  34000   (负债增加)

例如:甲企业销售一批商品售价20000元,款项未收。
分析:书写会计分录第一步,先确认题目有哪些会计科目,根据复式记账法书写分录(一笔业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题目中1“销售商品”是销售业务就产生收入,“商品”就确认为是“主营业务收入”2“款项未收”即确认为“应收账款”。 第二步根据分录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确认一个科目在借方,另一个科目就在贷方。第三步理解题目意思是销1售产品即收入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贷方(增加)记销售货物产生收入,借方(减少)是期末收入转出至“本年利润”。所以确认是贷记“主营业务收入”。2“款项未收”即债权增加,“应收账款”借方是未收的销货款,贷方是已收回的销货款。所以确认为是借记“应收账款”。
借:应收账款   20000(债权增加)
贷:主营业务收入  20000(收入增加)

会计分录知识难点解析

2. 会计分录的内容

会计分录主要包括记账符号,有关账户名称、摘要和金额。
会计分录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
1、简单分录也称“单项分录”。是指以一个帐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相对应的会计分录。
2、复合分录亦称“多项分录”。是指以一个账户的借方与几个账户的贷方,或者以一个账户的贷方与几个账户的借方相对应的会计分录。为了保证账户对应关系的正确、清晰、便于了解经济业务的内容,会计分录必须严格掌握一借多贷或一贷多借的基本原则,不允许多借多贷。

扩展资料
会计分录的格式:
第一、应是先借后贷,借贷分行,借方在上,贷方在下;
第二、贷方记账符号、账户、金额都要比借方退后一格,表明借方在左,贷方在右。
会计分录的种类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其中简单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复合分录则是一借多贷分录、多借一贷以及多借多贷分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3. 会计分录 详细点

把所有的会计科目分成资产类和负债类。凡是资产类的增加,就计在借方,凡是资产类的减少,就计在贷方;凡是负债类的增加就计在贷方,凡是负债类的减少,就计在借方。

会计分录 详细点

4. 会计分录 详细点

把所有的会计科目分成资产类和负债类。凡是资产类的增加,就计在借方,凡是资产类的减少,就计在贷方;凡是负债类的增加就计在贷方,凡是负债类的减少,就计在借方。

5. 会计分录方法介绍

这个首先要搞清楚会计科目的含义和类别。
资产类科目 都是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的。我们称之为借加贷减。
那么就有:
资产类 借加贷减  其中,备抵类 借减贷加
负债类 借减贷加
所有者权益类 借加贷减
成本类 借加贷减
损益类当中的收入类(就是一看就知道收钱的)借减贷加,费用类 借加贷减。
例:提取现金3000元。因为是库存现金增加3000,银行存款减少3000。而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的,增加应该写在借方,减少应该写在贷方。
借:库存现金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又如,到银行借半年期借款10000元,存入银行账号。是银行存款增加了10000,同时短期借款也增加了10000。注:短期借款是负债类的,负债就是欠别人的钱。你借款了,欠的多了,所以是增加,而不是减少。这样,银行存款是资产类的,增加了要写在借方,短期借款是负债类的,增加了要写在贷方。
借:银行存款   10000
    贷:短期借款    10000
随着会计知识的提升,这个基本的规律不会变,但有些会计分录很复杂,就不太好分析,这个还需要多练习、多学习。

会计分录方法介绍

6. 关于会计分录内容

(一)联系
1、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
2、二者开设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整理,以提供管理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3、二者的内容相同。   
(二)区别
1、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具体作用不同:会计科目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项目,而账户则是在会计科目的基础上,再赋予一定的结构,能指明记账的方向,以核算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和金额。
2、会计科目和账户制定或设置的方法不同:会计科目由国家统一制定,是会计制度的组成部分。而账户则是由各单位根据会计科目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设的。实际工作中,先有会计科目,后有账户。

7. 会计分录的方法

 层析法是指将事物的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和层次,逐层递进分析,从而最终得出结果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层析法进行编制会计分录教学直观、清晰,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步骤如下:1、分析列出经济业务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2、分析会计科目的性质,如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等。3、分析各会计科目的金额增减变动情况。4、根据步骤2、3结合各类账户的借贷方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增加或减少),来判断会计科目的方向。5、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此种方法对于学生能够准确知道会计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非常有效,并且较适用于单个会计分录的编制。 所谓业务链法就是指根据会计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组成一条连续的业务链,前后业务之间会计分录之间存在的一种相连的关系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此种方法对于连续性的经济业务比较有效,特别是针对于容易搞错记账方向效果更加明显。 第一:应是先借后贷,借贷分行,借方在上,贷方在下;第二:贷方记账符号、账户、金额都要比借方退后一格,表明借方在左,贷方在右。会计分录的种类包括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其中简单分录即一借一贷的分录;复合分录则是一借多贷分录、多借一贷以及多借多贷分录。需要指出的是,为了保持账户对应关系的清楚,一般不宜把不同经济业务合并在一起,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也可以编制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 初学者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涉及的账户,分析经济业务涉及到哪些账户发生变化;第二:账户的性质,分析涉及的这些账户的性质,即它们各属于什么会计要素,位于会计等式的左边还是右边;第三:增减变化情况,分析确定这些账户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减金额是多少;第四:记账方向,根据账户的性质及其增减变化情况,确定分别记入账户的借方或贷方;第五:根据会计分录的格式要求,编制完整的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的方法

8. 会计基础知识点重点归纳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2.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
  
 3.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4.  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的关系 (老师与学生)
  
 5.  会计还具有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等职能。
  
 6.  会计对象。 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对象。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资金运动
  
 7.   企业的资金在任一时点上均表 现为 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 两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8.   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9.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 确认、计量和报告 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0.   会计主体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 空间范围
  
 11.   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 人民币 为记账本位币 .
  
 12.  【要点提示】记账本位币和报告货币的选用标准常用于正误甄别测试。
  
 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 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13.   权责发生制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已经发生和应当负担的费用,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费用,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了,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
  
 14.   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
  
 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可靠性、相关 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