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2024-05-09 12:39

1. 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长三角经济区的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国企、民企、外企优势互补,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高。
一、二三产比较发达长三角地区二三产合计在三次工业中的比重都在90%以上,三产在上海、浙江和江苏都在50%以上,上海在69.9%。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逐渐显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前五名的产业分别是制造业,房地产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电力和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在这其中,江苏和安徽的制造业投资占比分别达到45.86%和39.06%,上海和浙江的房地产业投资占比分别达到53.31%和34.58%。
二、国企、民企、外企优势互补
长三角地区的市场结构比较平衡,上海的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分别为四成,其中浙江、安徽和江苏的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分别为65%、57.8%和55.4%。
优质民营企业往往是区域经济活力的象征,而浙江和江苏的优秀民营企业分别为83%和74%。
三、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高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汇点,始终处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改革开放40余年,长三角已经具备了经济、交通、开放平台、营商环境、产业体系和科技创新能力等优势。
从经济角度来看,长三角区域经济具有高度的国际价值链参与程度,特别是上海和苏南,而长三角经济区的上海市作为全国率先开展自贸区试点的城市,目前已有三个省市相继成立了长三角自贸区联盟。

长三角GDP占全国比重逐年上升,这个地区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2.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相比,谁的经济GDP更有潜力

谁的经济GDP更有潜力,短期看政策,长期看基础。
短期看政策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都在改革开放后享受到了国家政策全力扶持,而且目前政策的红利仍在不断释放。与珠三角相联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是世界四大湾区之一,而长三角定位是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尤其长三角地区肩负着中国未来金融中心的期望。目前,长三角城市群的GDP是高于珠三角城市群的,但珠三角GDP数据港澳两地没有加入统计。应该说,综合各种政策,长三角获取的政策效应预期要略多与珠三角。
长期看基础方面,长三角坐拥中国的三大主要平原地之一,有更广阔的平原基础;而长江水运为长三角发展提供有更幽深的经济腹地;长三角拥有更开放的政策基础,新一代的改革试验田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潜力更加为人看好。
综合各方面看,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都潜力无限,相比较长三角略大。不过,政策与自然资源之外,一个区域的发展影响因素还有很多。近期一个中兴通讯的事例警示国人:任何区域,创造力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排除经济发展风险的固本支撑,否则经济发展无论靠政策,还是靠它国别人,都会受制于人。
相信发展健康的话,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会成为国内最早享誉世界的城市群。

3. 长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什么?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珠江三角洲进出口贸易一直高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属于“外向型”,而长江三角洲90年代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内资为主的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产品以国内市场为主,以此来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力量还显不足。而上海因受计划经济体制限制,经济转型较为艰难,短期内,其经济增长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较为有限,这一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略显滞缓。
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全国吸引外来劳动力最多的地区之一,低劳动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大量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集聚的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资金、技术、人才)向该地区的集聚,这就大大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与珠江三角洲相比,长江三角洲在高素质人力资源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社会经济基础较好,不但人口密集,而且人口素质相对较高,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还得益于香港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什么?

4. 长三角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国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2%。
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总人口1.5亿人,约占中国的11.0%。长三角城市群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56个民族齐全,有少数民族约120万。 [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2500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共完成客运周转量3578.3亿人公里,占中国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亿人公里、铁路完成653.7亿人公里、水运完成15.1亿人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14.95%、8.3%、21.88%;完成货运周转量25250.2亿吨公里,占中国的20.83%,其中铁路完成672.2亿吨公里、公路完成2403.8亿吨公里、水运完成21637.8亿吨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2.66%、6.61%和37.67%。

5. 长三角地区有的省份人口增长创40年来新低,给当地造成了哪些影响?

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增长屡创新低,导致当地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人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人不仅能创造相应的经济效益,又能进行消费,带动货币的流通。随着人口数量的减少,那么相应地区的经济效益必然会降低,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节奏都会变得缓慢。

人口增长创新低,但是年龄大的人口数量却越来越多。这必然会加剧所有家庭的养老负担而我国的养老体系还并不是很完善,很多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还是一大社会隐患。虽然我国现在的社保缴纳很普及,但是在我国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没有缴纳,导致现在很多老人都没有社保或者勉强靠国家提供的低保过日子,这样给中年人带来很大的负担,进而影响中年人生育的想法,上有老下有小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所以很多家庭不愿意选择生二胎,因为养孩子的压力更是让人焦灼,这也导致我国的生育率越来越低,老龄化更加严重。长三角地区还没有完善的养老体系来应对老龄人的养老、医疗问题,所以未来的发展形势较为严峻。

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年龄步入老龄化,但是社会发展还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做好了应对老龄化的准备。很多发达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是现在长三角地区的几百倍,所以发达国家的老人在退休之后有足够的资金来养老和生活,能够保障自己的医疗健康,并不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较低,这也意味着老年人并没有足够的财富来保证自己的退休生活。

为了应对这一现象,长三角地区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为老年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工作岗位,帮助老人发挥自己的余热;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平衡的前提下,可以出台相应的福利政策,刺激新增人口的出生率,改善城市的老年人和幼儿的比例,进而改善未来社会的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相应的看病福利政策,让老人看病无忧,为老人提供健全的社会保障政策,让老年人不惧怕成为社会的负担,安心享受晚年。

长三角地区有的省份人口增长创40年来新低,给当地造成了哪些影响?

6. 长三角城市群过去10年涨幅排名是什么?


7.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这个事给你的资料。很科学的研究数据。】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好评或者采纳!谢谢{右上角采纳或者
正下方好评}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不要追问。另外提问,图片多了占屏幕空间。不好答题。谢谢】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本文利用搜集到的长三角各城市统计部门大量丰富的统计数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发展状况,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详细的对比分析,从统计角度简述绍兴经济总量和增速在长三角地区位置变化情况,剖析绍兴在经济发展某些方面落后于部分城市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找出差距,扬长避短,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分析绍兴“工业立市、开放兴市、文化强市、合力建市”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长江三角洲属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然地理基础为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工商辐辏之所”,对外埠际贸易发达,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史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广为传颂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的诗词民谚,就生动地记载了长三角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历史丰碑。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区域在全国崛起,成为全国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一地区以全国1%的土地和6%的人口,创造出全国1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近1/4的工业产值和财政收入,1/4以上的外贸出口,30%以上的外资利用额。 
绍兴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经济与社会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八五”、“九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6.2%和14.2%,分别比全国平均速度快14.2和6.1个百分点。但是,将绍兴置身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看,目前的经济总量却只能处于中等水平,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严竣形势。如何认清自身不足,扬长避短、保持优势、准确定位、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提高绍兴区域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力提升绍兴经济、社会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位,确保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次城市领头羊,努力跻身第一层次城市,是当务之急和今后定位发展的方向。 
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从各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看,到2002年,GDP超过1000亿元的有6个城市,分别为:上海(5408亿元)、苏州(2080亿元)、杭州(1782亿元)、无锡(1602亿元)、宁波(1500亿元)、南京(1298亿元);GDP在700—1000亿元的城市有5个城市,分别为:绍兴(928亿元)、南通(887亿元)、台州(858亿元)、常州(761亿元)、嘉兴(706亿元),其余5个城市GDP均在700亿元以下。本文依此将十六城市分为三个层次,绍兴暂居第二层次第一位。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水平大幅提高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详见图一)。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详见图二)。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7%,比全国比重高2.2个百分点。从各城市发展情况看,长三角十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群,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二)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体,三产发展速度较快 
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我国现行宏观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即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及为其服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加工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各种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业贸易、住宿餐饮、文教卫生、信息及公共机构部门。这种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经济中各类活动的性质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顺序,从人类经济发展产业时序和国际历史经验看,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越先进。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积极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逐渐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1983年,长三角地区GDP三次产业结构为16.7:62.1:21.2,到2002年调整为6.0:52.1:41.9,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0.7个百分点。从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看,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90年代,工业的基础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是经济增长的强大助力器,从社会的各个领域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努力提升经济运行的质量。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层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长三角地区一产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30.6%,比全国的64.2%,低33.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1.3%,高出全国24.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28.2%,高出全国9.2个百分点;从生产结构来看,2002年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6.0%,比全国比重低8.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52.1%,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41.9%,比全国高8.2个百分点。 
(三)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对外开放日益提高 
80年代以来,经济国际化成为长三角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上海和江苏部分城市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浙江七市在90年代以后也趋向于外向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支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利用外资增长强劲,出口连年提高。1990年长三角地区实际利用外资仅4.30亿美元,2002年达到180.67亿美元,增长41.0倍,年均增长36.5%,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从12.3%上升到34.3%,13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149.56亿美元;自营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67.59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941.99亿美元,增长12.9倍,年均增长24.6%,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0.9%上升到28.9%。 二、绍兴与长三角各市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增长迅速,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城市规模档次不同,市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基本一致,在总量和规模上遥遥领先,第二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稍有先后,城市之间的差距较小,第三层次的城市发展速度相差较大,有明显断档现象。绍兴处于第二层次第一位,近二十年来发展速度较快,但从近几年

 

发展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城市与城市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绍兴竞争要素较为缺乏,地理、人文优势不明显,面临压力大于机遇。 (一)绍兴与长三角各城市经济比较 
从近二十年的发展状况看,绍兴的经济总量与第一层次的城市差距有所缩小,相对第二层次其他城市的优势有所增强、上海经济总量稳居首位,绍兴增速暂居第一 
从各城市经济总量情况看,上海是名符其实的领头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首位, 2002年GDP总量达到5409亿元,占长三角总量的27.1%,占全国总量的5.3%,1978—2002年GDP年均增长9.7%;人均GDP达到40640元,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1.65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倍,在人口迅速集聚的情况下,1978—2002年均增速仍达到8.8%。 
绍兴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凭借着良好的历史机遇、政策气候,以及绍兴人民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绍兴经济内强素质、外拓市场,经济总量得到长足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基本走在长三角城市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2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928.15亿元,占长三角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到4.6%,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从第13位上升到第7位,总量增长了81倍,仅次于台州市(84倍)居长三角第二位;按可比价格计算,绍兴市国内生产总值24年间翻了五番,年均增长15.7%,居长三角第1位。由于增长速度较快,绍兴GDP总量陆续超过了镇江、泰州、嘉兴和扬州,从第二层次末位上升到第一位,并且与这些城市相比,绍兴的优势有所扩大。与第一层次的城市相比,绍兴在其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从总量上看第一层次城市扩张更为显著,绍兴与之相比,是速快量小,差距越来越大,与1978年改革开放时相比,从总量上看,绍兴国内生产总值与上海、苏州、杭州的差距

 

从262亿元、21亿元、17亿元扩大到4481亿元、1152亿元、854亿元;从各城市占长三角地区比重变化情况看,绍兴占长三角比重仅提高2.6个百分点,远远慢于苏州、杭州和无锡等城市。 
2、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较快,绍兴居长三角位次稳步上升 
受城市规模大小影响,经济总量的大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往往以人均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从人均水平看,目前绍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水平在长三角诸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快速提高。1983年最低城市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3.0%,2002年最低城市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021元,也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1983—2002年十六城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均在9.6%以上,最高的达到16.3%,而同期全国的年均增幅仅为8%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了很大提高,按户籍人口计算从1978年的299元提高到2002年的21414元,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的位次也从第14位上升到第8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5.0%,年均增速位居长三角十六城市第1位。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绍兴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长三角的位次便稳步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80年代中期超过扬州和南通,由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在90年代中期又超过了湖州、嘉兴和舟山,上升到第9位,在2000年初又超过了镇江,上升到第8位。到2002年与第7位的常州市还相差801元,与第6位南京相差1444元。 
3、各城市财政实力同步增强,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低 长三角地区不仅是江浙两省财政收入主要来源地,也是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之一。2002年长三角浙江七市的财政总收入为814.73亿元,占浙江省财政总收入的77.6%,江苏八市财政总收入为989.96亿元,占江苏省财政总收入的66.7%,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1.8%。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城市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1978年长三角十六城市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城市仅上海(190.67亿元)和南京(10.85亿元)2个,到2002年财政收入最低的城市舟山也达到了15.71亿元。从1983—2002年的增长情况看,各城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3.0%以上,其中高于全国年均增长14.8%的城市有12个,增长最快的是台州市(22.3%),其次是宁波(20.0%)、苏州(18.6%)和绍兴(18.2%);上海和南京由于基数较大,总量增长较大,但增速较慢,居末2位。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衡量地方财政负担大小的一个指标,由于城市在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收入口径不同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可比性不强,我们对照与绍兴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行政级别相当的嘉兴、台州、南通等城市就财政负担问题作一简单比较。 
绍兴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近年来相对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的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1978年,绍兴的财政收入仅1.86亿元,2002年达到85.0亿元,年均增长17.3%。高于同期GDP的增速,但和嘉兴、南通、台州等城市相比,占GDP比重较低。1978—2002年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6.97%,比嘉兴低1.22个百分点,比南通低0.9个百分点,比台州低0.03个百分点。从时间上看,绍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80年代以前低于嘉兴和南通,高于台州,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低于嘉兴,但高于南通和台州,1995

 

年之后,便一直低于这三个城市。从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一方面说明财政负担小,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税收上还有潜力可挖。 4、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结构调整显著,绍兴二产领先、三产靠后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十六城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3—2002年的20年间,长三角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均呈较快增长,其中台州二、三产增加值以年均22.8%和16.4%的增速分别位居十六城市第一和第二位,绍兴以20.3%和14.2%的增速分别位居第二和第八位;苏州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速居第一位;从各城市二、三产增加值增幅比较看,上海及江苏的大部分城市三产增速已高于二产,从产业结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长三角地区已处于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各市加快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调整,以农业为主体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已改变为农业比重趋向下降,以工业为主体的二产比重急剧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占据较大份额的产业结构,同时在以工业化为主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各市以自身特色工业为基础,发展块状经济或产业群,与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走在各城市前列,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猛,城市定位已非常清晰,就是要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从而带动长三角地区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1983—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27.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已超过50%。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等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二产所占比重已过最大时期,在巩固发展二产的同时,三产发展一枝独秀,与上海市较为接近,相融程度较高。浙江七市二产比重均已超过50%,已处于二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三产快速发展,近几年年均增速更是步步提高。

长三角的经济特点是什么?

8. 长三角地区形成城市群有哪些优势条件?

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便于城市规模发展;
2、位于我国中部沿海,经济腹地广阔;
3、工农业基础好,发展历史悠久;
4、科技水平高,资金雄厚;
5、绝对距离近,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