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2024-05-19 03:23

1.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1)强制储蓄效应是指政府向中央银行借债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会强制增加全社会的储蓄总量,带来物价上涨。 (2)在充分就业条件下,若名义收入不变,则公众按原来模式消费和储蓄的实际额均减少,而减少的部分就相当于政府运用通涨强制储蓄的部分; (3)在未充分就业条件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扩张有效需求,虽也是强制储蓄,但不引发持续的物价上涨。

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强制储蓄效应?

2. 在中国,最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是什么?


3. 在中国,最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是什么?

在中国,最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是房子。
一二线城市的房子不再是房子,它的功能超越了居住,成了硬通货。对比人类历史上长期使用的黄金,有相似之处:稀缺,一个城市的土地资源有上限,人口流入又不停增加需求;属性稳定,房子不会变质腐败,放几十年,照样可以使用。唯一不如黄金的是,房子无法分割流通,但它有租金收入,这点又胜过黄金。
在金本位年代,有钱的人囤积黄金,一点不难理解。而你现在囤积纸币,财富可能还会缩水,因为各国政府的印钞机日夜运转,源源不断地增加纸币的总量,你的钱时刻在变水。
      
聪明的政府,都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保持一定的节奏增加货币。一只羊,你可以薅它一辈子毛,但只能剥一次皮。这就是放水的原则。一夜之间,增加一万倍的货币,绝大多数人的存款变成废纸,羊要造反,社会崩溃。但一年增加10%,过几年,羊的月薪从2000增加到3000,在数字增加的幻觉中开心,对物价翻了一倍全然无感,其实他的财富在减少。
知道常识,上述的放水策略,对你来说,就是明牌,你也能理解有钱人即使不住也要囤积房子,这和金本位时代囤积黄金是一个道理。现在,是房本位年代,房子才能抵抗通胀。
      

房产税及各类限购措施,看起来在帮助穷人,实际上却让富人得了好处。这等于向市场宣布,现在求大于供,交易的主动权在卖方,增加的税收,可以加在房价上,转移给购房者。这进一步强化了房价上涨的预期,结果是房价涨得更快。
限购措施,拦得住相对贫穷的人,可拦不住富人。比如你集一家三代的财力,凑了100万的首付,此时,一个限购政策出台,首付必须150万,50万拦住了你,不缺这50万的人却照样买。过几年,你全家拼命干活,省吃俭用,凑足150万,房价翻了一番,你的首付还是不够。
      
就算政府牺牲房地产,出终极大招,一家只许拥有一套住房,对穷人有没好处?答案还是,没有。金钱最聪明,此处买不了,富人香港买、伦敦买、东京纽约悉尼买,钱照样不被稀释。而房地产业死了,没人能赚到钱,也就没有房子供应,即使规定一平方米只能卖50块钱,穷人也没房可买。

在中国,最能抵抗通货膨胀的是什么?

4. 当前,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防止通货膨胀。因为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必然会出现以下现象( )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B         ①项不符题意,应排除,故选B项。    

5. 通货膨胀这样影响着一国的经济?

任何事物都有双面性,要辩证地对待问题,不能一棍子打死,通货膨胀他能给已过经济带来好的影响也能带来不利的影响。      首先先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四个经济模型,仔细讲的话比较深奥,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第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过剩的需求、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第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这里还包括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第四,结构性通货膨胀(部门工资率的不平衡,简单比喻一下“比工资”)。    其次,再了解通货膨胀会带来何种影响。从西方经济学来看,主要有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请耐心看下去,理解完了答案就出来了,我尽量简单的介绍下去。      第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其次,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再次,通货膨胀还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其中也包括了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      第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此时温和的或爬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对产出效应扩大,增加企业利润,刺激企业扩大再生产,有利于减少失业刺激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对一个失业工人来讲,他的就业收益于通货膨胀。         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当成本推动的压力高抬物价时,则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第三种情况: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也就是上面两位所说的,我就不必重复了。     最后,总结:         1、当发生通货膨胀,首先是由于什么方面引起的,不同的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对待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2、温和和爬行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拉动的)对一国经济是有利的,有利于企业的利润增加,失业的减少。         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会引致失业。比如原材料、工资等。若是由于工资推动通货膨胀,你们就祈求老板不要给你们加工资了,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了!         4、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这种通货膨胀后果很严重,比如津巴布韦。         5、事实上影响通货膨胀因素是很多方面共同产生的结果,包括以上四种模型都有,如果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即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去年通货膨胀率在5.9%),你还是厌恶通货膨胀的话,就呼吁大家不要加工资好了,或许还能减少通货膨胀。         6、若想一国经济发展迅速,温和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去年的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多种经济刺激计划,是为了刺激消费--增加企业利润--企业扩大再生产--增加就业减少失业--增加收入--刺激消费,这样循环下去,一国经济就会很快的发展下去。但以前中国就出现在居民收入增加后,不去消费后拿钱储蓄存在银行,结果效果甚微。         7、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再分效应,我们不能坐以待毙,等待老板加工资去抵消他,而是积极地参与投资获得风险补偿,这样可以完全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带来帮助,以上都是靠我自己的理解写出来的,我最讨厌拿着别人的成果,复制粘帖就完事了。(这个问题和那个一样,是不是同一个人?)

通货膨胀这样影响着一国的经济?

6. 请问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它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即是一个货币纸持续贬值的过程。包括公开型和压抑型通货膨胀;爬行式、温和式、奔腾式或恶性通货膨胀;滞胀;预期和非预期通货膨胀;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式通货膨胀等各种类型。
二、通货膨胀的测量
1、拉氏指数——指以个别商品名义支出的基期比重作为权重,来计算物价指数上涨情况的。基期商品保持不变既是拉氏指数的特点,也是它的缺点。当消费品价格发生较大变化时,人们会较少需求价格上升较快的商品,而较多需求相对廉价的商品。由于没能够将基期之后涌现出来的新的主要消费品考虑进去,这样实际上的通胀程度要比拉氏指数反映出来的小。即拉氏指数将夸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2、帕氏指数——是根据期末购买的商品篮子作为参考点,来计算物价指数的上涨情况的。但由于强调了期末的商品价格指数,忽视了基期商品的价格指数,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低估了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3、消费物价指数——是根据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开支所编制的物价指数。它是一个拉氏指数。缺点:选择商品的范围较窄,仅限于消费品。
4、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是一个帕氏指数。缺点:未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和劳务将被遗漏,并且它的资料也较难收集。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该理论有三个假设:(1)公众是掌握着各种信息的经济人,他们会利用所有掌握的信息对未来进行预测并且随时根据新的信息调整经济行为。(2)存在着自然失业率。(3)货币中性。
6、货币主义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发生在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的情况下,而且,每单位产品索配合的货币量增加得愈快,通货膨胀的发展就愈快。”“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随时随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语)
四、通货膨胀的影响
1、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存在三种不同的看法:
看法一: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
理由:当经济长期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劳动者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财政赤字增加内需并扩大货币发行量配合对货币的扩大需求,使整个经济产出增加。这就是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看法二:通货膨胀对经济有促退作用。
理由: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不断贬值,所代表的价值量不可捉摸地不断降低,使人们无法比较、衡量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直接表现为价格信号紊乱,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就降低了社会的经济效率。
看法三: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影响或没有确定的影响。
理由:(1)货币中性论认为: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货币数量的增加将引起均衡价格水平的同比例上涨,并不会影响经济体系的实际均衡状态。这样价格的变动对实际产出并无影响。(2)理性预期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胀率有差别时,通货膨胀才使得实际产量有增减,但是由于预期有偏差,人们的行为也出现偏差,于是实际产量的增减也就无法捉摸。
2、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经济学中通常用菲利浦斯曲线来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就较高;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就较低。一些经济学家还认为,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人们可能预期较高的通胀率,使菲利浦斯曲线右移,即意味着在同样的失业率下通胀率更高。这时候是菲利浦斯曲线恶化。而当菲利浦斯曲线失灵时,曲线与横轴垂直,即无论通胀到什么程度,一定的失业率依旧存在。

7. 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众多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中,较为流行的有四种,即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一)需求拉上论 

根据这种理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造成的。 

1.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引起,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却不一定由货币数量增加所引起。凯恩斯对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作了区分,他认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如果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则总需求的增加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此时若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数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则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形成的过度的总需求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所谓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过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2.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指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许多现象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发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它们影响到货币增长率时,才产生持久的影响”。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由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的过度增加所引起的;而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却认为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是导致总需求过剩的根本原因。两者相比,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二)成本推动论 

成本推动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成本推动论者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存在的“滞胀”现象。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和利率等)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产品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存在强大的、对市场价格具有操纵力量的团体,例如工会、垄断企业以及象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的国际卡特尔。 

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这称为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而当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时也会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称为利润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再如,当国际卡特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其产品(如石油)价格时,也会导致国际卡特尔以外的国家的通货膨胀(这称为进口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动论 

供求混合推动论者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他们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很难分清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造成的,还是成本推进造成的,单纯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为“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都是不准确的。通货膨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需求拉上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发工资上涨,发展为成本推动。成本推动也需要货币(需求)增加来实现。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该假说认为即使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该假说以工资和价格缺乏向下弹性为前提,当某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和工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升时,另一些本应下降的部门不降反升,从而导致物价普遍上升。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之争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三种观点: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1 、促进论以凯恩斯学派相关理论为代表,认为宏观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政府可采用通货膨胀政策刺激总需求,带动总供给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 、促退论者则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适度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只能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闲置资源且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小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分析表明,其刺激作用也是短暂的。此外,持续的通货膨胀还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阻碍经济的成长。 

3 、中性论者则认为,公众通过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成长的各种效用的作用会相互抵消。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 、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物价水平。但同时也会导致产出减少、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减缓,使宏观经济达不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主要针对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工资下降,所以对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该措施也有一定治理效果。 

2 、供给政策 

供给政策措施试图通过增加供给来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进而降低物价。具体措施是通过大幅度降低税率以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供给政策的优点是在降低物价的同时不致引发失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减缓。 

3 、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涨,进而控制物价水平。价格政策是指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控制收入和价格可采用行政或法律政策来直接控制或采用道义劝说的方式非正式地控制。 

4 、改变预期 

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宣传等措施使人们坚信政府反通胀措施的有效性,相信通货膨胀即将结束,这将有助于消灭通货膨胀。 

5 、货币改革 

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陷入混乱时,就必须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货币以替代旧货币,以便尽快摆脱混乱状况。 

6 、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包括收入指数化(即利用物价指数对工资、利息收入等货币性收入进行调整)和税收指数化(即利用物价指数对税基进行调整)。严格讲,这只是与通货膨胀共处的措施而不是反通货膨胀措施。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1 、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的成因之一是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因此,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流通量,可提高总需求,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但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实行紧缩政策时较为有效,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效果却往往不理想。因其政策只能起指导作用,中央银行不能强迫公众借款、投资和消费。因此,单一的宽松货币政策往往很难有效。 

2 、宽松的财政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可以刺激私人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增加财政支出则可直接增加财政需求,也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成倍地增加总需求。但现代货币学派指出,采用财政支出政策存在“挤出”效应,即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扩大财政支出会导致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3 、结构性调整 

对于由于某些行业的产品或某个层次的商品生产绝对过剩所引发的通货紧缩,一般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来治理,即控制过剩部门的生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4 、改变预期 

采用宣传手段鼓励公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该措施有助于提高中下收入层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增加总需求。

通货膨胀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8. 通货膨胀对人们的影响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有利于有变动收入的人。比如在90年代国企的工资有的达到了一千元,这是很高的。而现在他们的工资依然是1000元,差不多是低收入了。可是那些做小买卖的,私企的职工,的收入却大幅提高了。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随着物价上涨,储蓄在银行里的钱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同样,像保险金,养老金以及其他固定价值的证券财产等,它们本来是作为防患未然和储蓄养老的,在通胀中,它们的价值也会降低。3.不利于债权人有利于债务人  当你在90年代欠别人一万,现在来还时,你就合适多了。即使存在利息,因为大多数的利息并不能正确遇见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1.随着通胀出现,产出增加,收入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使产出和收入减少,从而引致失业。
    3.超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首先,超级通胀使商品价格迅速上升,居民和企业都不想把钱存在银行里,因为那样会贬值。他们都把钱迅速花出去,购买商品和服务,这样会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加剧通胀。其次,员工会要求企业增加工资,以应付日益增长的物价。这时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从而使商品价格进一步增加。同时企业在通胀时会力求增加存活,以便以后价格更高的时候出售。这样市面上的商品将变的紧俏,导致商品价格继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