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 | 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2024-05-18 22:09

1. 佛系 | 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近日,「佛系」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灵遥和好友的聊天里 —— 做事提不起兴致,总是想要出去玩耍,发生了矛盾冲突也会一笑置之,成了大多数人生活的写照。
  
 但是, 这种近乎于逃避的生活状态,真的是「佛系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在读完这本来自日本名僧的《佛系: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后,灵遥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所谓的佛系,不是去回避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回避掉会给自己带来烦恼的「心灵反应」,然后自己过上美好生活。 
  
 希望在读完这本书后,你也能够和灵遥一样,得到启发,并收获幸福。
                                          
 
  
  
  01. 
  
  佛系情绪:不随意「判断」好坏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实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就拿一件四位数的衣服来说,有的人觉得它有设计感,穿着它出门能带给自己信心,有的人则会觉得,就一块破布罢了,卖得那么贵,怎么不去抢?
  
  但是,在生活中,人人会不自觉带着有色眼镜去打量自己和周围的人。 
  
 比如,同样是520,男友给自己发了520元的红包,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看到朋友圈里的闺蜜晒出了一条好几千元的项链。结果,好好的心情一下子就down到了谷底不说,看男友也是各种不爽。
  
 诸如此类的烦恼还有很多,比如,隔壁的同事才进入公司半年就加了薪,结果入职好几年的自己,薪水还在原地踏步,等等。
  
 不过,就算我们拦不住各种秀的小主,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判断」来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忧郁和担心。 哦,对了,这并不是自欺自认的阿Q,只是希望你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美好的事情上。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想要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断呢?
  
  首先,判断是一种本身就让自己高兴的行为。 好坏、正误等判断都能够给我们一种 「自己什么都懂」的错觉 ,因而感到安心。其次, 通过判断,我们还能收获一种被认可的,或是「觉得自己什么都对」的快感。 
  
 但是,当你过度执着于自己的判断,你只会处处碰壁罢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真理。
  
 所以, 如果你想要放下痛苦,那么你一定要学会放下一颗想要判断的心,而是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小事。 
  
 比如,就算闺蜜收到了一条好几千元的项链,但也不能够说明给我发520红包的男友不爱我呀。毕竟,每天下班后可以吃到男友亲手做的晚餐的待遇,可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享受得到的哟。
  
 当你能够这样想的时候,你也会对周围人和事的出现多一份感恩,路也就越走越宽了。
                                          
  02. 
  
  佛系情绪:负面情绪「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避不开和情绪相关的烦恼。
  
 比如,我们会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愤怒 ,因为孩子不听话而陷入沮丧,因为弄丢了心爱的物品而难过,因为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而不安……这些内心的动摇和挣扎,都是情绪。
  
  在佛陀看来,一切的情绪都来自你自己。 
  
 
  
 比如,同样是「520收礼物」这个例子,你在看到闺蜜发的朋友圈后,既可以选择和你的男友闹脾气,大吵一架,也可以当做什么都没发生,和你的男友继续在朋友圈里撒狗粮。
  
 换言之, 如果你对对方做出的事情,和传递的情绪做出了反应,那相当于是接受对方的情绪。 但是,如果你能够听之任之,不为所动,才是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同理, 在处理人际冲突的时候,你们会吵起来的根源,是在于你们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对的。 于是,当你碰到了和自己有不同意见的人时,你就会觉得自己被他人否定了,然后用愤怒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你的失望。
  
 这种做法,其实是既愚蠢,又无效的。因为, 你的反驳只会带来对方的对抗,  对解决问题,达成共识没有半点儿用途。 
  
 
  
 所以,在火冒三丈前,请先慢慢来,了解了对方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后,再做反应吧。
                                          
  03. 
  
  佛系处世: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 
  
  
   
  
  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是很多人共同的烦恼。 并且,有的人甚至会在因为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而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和一个个机会擦肩而过。
  
 道理听了那么多,亏也吃了不少,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会忍不去在意他人的看法呢?
  
 在佛陀看来 , 你之所以在意他人的看法,是因为你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同。 而这种对认可的渴望,一旦过度,就会草木皆兵。
  
  想要从这种想法中把自己解放出来,你就要明白,这种想法其实也是一种妄想。 
  
 换言之, 你的好,不会因为遭到了别人的恶评,而变得不好,你的不好,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称赞变成一件好事儿。 并且,当别人对你做出评价时,也是基于他的观念,他又有什么资格去证明他说的都是对的呢?
  
 另外,除了放下自己的妄想, 你还要下意识地去会回避那些总是让你感觉到不舒服的人 ,比如,总是不愿意去肯定你的人、会习惯性地泼你冷水的人、认为你做的都是错误的人。
  
 毕竟, 圈子不同,何必强融。 
  
 
  
  
 以上,便是全书的内容。
  
  生活中的很多痛苦,其实是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所带来的。 
  
 如果我们也能够和佛陀一样, 放下自己的执念,去正确地看待发生在生活中的大小事,从一切的不利中找到一点点让我们开心起来的小确幸。 
  
 那么,我们不仅能够少花些冤枉时间和冤枉钱(有需求,就有利可图),还能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顺心。
  
 希望,读完这本书后的你,也能轻松get到佛陀的智慧,过好的自己的「佛系人生」。

佛系 | 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2.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生活,工作中,常会出现“佛系”这样的2个字眼,我一直有一种错误的理解,想着佛系人生就是对于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物品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心态!不强求,也不执着!
  
 然而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真正的佛系人生是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少一些“判断”,也是践行一种轻松、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
  
 作者在简介中写到这样一段话:我们的烦恼始于“心灵的反应”,痛苦源于“不满的心”。
  
 对于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当某件事情发生,我们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同时去判断这件事情发生的起因等,也就因为这个反应,我们可能引发了解下来的冲突,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太愉悦的心情。
  
 为什么说是践行简单,快乐的生活方式呢?人们常常把自己的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快乐的,也就是幸福的感觉;而另一种是愤怒,悲伤的情绪,我们视之为不幸福。
  
 而反应是将自己的内心分为两种,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者其他都好,我们先在内心做两种反应,自己先想想,这种反应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的影响等。
  
 总之,想做一个快乐的人,少些判断,不易胡思乱想!

3.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001」是院长的一位同事,院长一度认为,她是「丧」的代言人。她的眉毛在中间挤成一团,嘴角往下耷拉着,如果不小心从身后路过,会感觉有一道寒气袭来,让人不自觉心头一紧。
  
 侧面了解过她的身世背景,也并没有苦大仇深似韩剧的剧情,人为什么要活的这么烦恼呢?《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告诉我们: 八成是思维方式除了毛病 。
                                                                                    
 本书的作者是草薙龙瞬,一个日本和尚,人称「东大名僧」。顾名思义,此人曾经在东京大学读过书。厉害的是,此人中学便退学了,后来是通过自学进入东大法学部,毕业后似乎做过一段时间公务员。后剃度出家,先后到缅甸国立佛教大学和泰国僧院留学。
  
 可见,他显然受到的是南传佛教的影响。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并不谈及「宗教的佛教」,而是宣传「改善生活的方法」,致力于将佛教本质运用于生活工作之中。很聪明,不愧「东大名僧」的称号。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就像他所宣扬的佛教思维一样,非常简单干净。人生的烦恼如恒河之沙,书中化繁为简, 以「佛系思考法」为利剑,破除一切烦恼 。
  
 我们每天都会因为很多事而烦恼:生活有压力,学习没效果,工作不满意,关系不和谐……
  
  亮点一:直面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财产有多少,能力有多强,事与愿违的事总是会伴随左右。佛陀说人生和痛苦相伴,这是永恒的真理。
  
 存在的就是存在,接受它的存在,才能进入第二个阶段:审视它出现的原因。
  
  就好像面对一颗有毒的果树,傻瓜不信它有毒,一般人躲得远远的,智者承认它毒,并从这毒果中提炼出救人的药剂来 。
  
 烦恼看起来有种种原因,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 心灵的反应 。就是说,只要能避免不必要的反应,人生就会变得轻松自在。佛系思考法,就是停止心灵多余反应,摆脱烦恼和痛苦的方法。
  
 反应又源自哪里?源于追求快感的「索求之心」。「索求之心」可以细分为7种欲望:生存欲,睡眠欲,食欲,性欲,懒惰欲,感乐欲, 承认欲 。
  
 现代社会,承认欲是人类特有的欲望,我们在意他人看法、嫉妒、争强好胜、渴望成功都是这种欲望的表达。
  
  亮点二:觉察 
  
 任何「做」,实际上都是在进行「心灵的反应」,要想不烦恼,就是什么都不要「做」。准确地说,叫「不做而做」。
  
  「不做而做」,指的是不对索求之心反应,而只是不断确认索求之心的存在 。
  
 打一个比方,当因为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产生愤怒时,「不做而做」就是不被愤怒控制去骂人、发泄,而只是确认自己「我现在愤怒了」这件事。
  
 有三种方式可以达成这件事:
  
  1、用语言来确认 。给内心状态和外在行为贴上语言的标签:「我正在悲伤」,「我在扫地」,「我在写文章」。实际上,这就是日常禅。
  
  2、意识到身体的感觉 。手握紧时,感受手握紧的感觉;坐在沙发上时,感受屁股与沙发接触的感觉;呼吸时,感受空气进入鼻腔的感觉。实际上,这就是动中禅。
  
  3、给内心状态分类 。把所有的念头按照三大类进行分类:贪欲,愤怒,妄想。被欲望驱动的状态就是贪欲,不满和不快的状态就是愤怒,构想某些事物的状态就是妄想。
                                          
  亮点三:自我认知——不判断的心 
  
 从世俗谛上说,佛陀是有判断的,他的标准是: 真实的,有用的 。
  
 我们的判断却常常是妄想。对外界的判断,常常陷入「对」与「错」。当「我是对的」这个念头一起的时候,就已经是在妄想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执着于对自己的判断,往往陷入「我不行」、「做不到」这样的消极判断里。
  
 应对消极判断,并不是要「我能行」这样的催眠和所谓积极思维,也不是设法让自己「充满自信」。 而是应该从当下入手,看看现在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自己打算做什么 。
  
 把当前的事情办成一件,再办成一件,这样才会找到真正的「自信」。
  
  亮点四:人际关系——分心术 
  
 认为对方跟自己想法是一样的,这是个妄念。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往往源于这个妄念。
  
 为了避免相处中的烦恼,可以采用「分心术」: 将心一份为二,半份对外界,半份对内心 。
  
 对外界的半份心不用于反应,只用来理解,理解对方说的每一句话,如果弄不懂,就去问清楚,直到准确把握了对方的意思。
  
 对内的半份心,用来观察自己的「内心反应」,对对方说出的话,是愤怒、失望还是怀疑。只是观察,不让它有机会启动,从一开始就做到「不动心」。
  
  亮点五:人生的五种障碍 
  
  1、追求快感的心。 沉迷影响、声音、气味和触觉,包括电视节目、漫画、网络、美食等等娱乐。适当的体验无可厚非,而连续几个小时的沉浸其中,却不去完成手上的工作,就是障碍了。
  
  2、愤怒 。愤怒可以产生力量,但是如果习惯于从愤怒中去汲取力量,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易怒,而在暴怒中做出的事情是很可怕的。
  
  3、无精打采 。困乏、懒散,什么都不想做的状态。
  
  4、浮躁。 充满杂念和妄想的一种状态,心不安静,往往是受外界各种刺激太多导致。禅修是很好的调整方式。
  
  5、怀疑 。对未来和人生产生各种消极想法。
                                          
 回到「001」这件事情上,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或许我们会想,去教会她这样的思考法就行了。 这是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我们学会知识和工具,应该致力于改善自己的心态,以更加适应外界环境,而不是指导别人,让他们来适应我 。
  
 在任何关系中,都要记住的法则是:谁不舒服,谁改变。在这个关系中,不舒服的人是我。
  
 后来,在跟她沟通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心术」。一面努力弄懂她的意思,一面观察自己因为负面语言而勾起的不悦反应。
  
 每次做完这个练习,我都会笑着想:
  
 也许,她是上天派给我的老师吧。

《佛系》: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4. 佛系人生也很快乐

身边有一位佛系人士,信佛,食素。行事作风也是相当地佛系,大家戏称“佛祖”。
  
 “佛祖”经常神龙见首不见尾,总是难寻踪影,紧急关头真的会让人很抓狂。
  
  
 “佛祖”做事从不急躁,不管别人怎么急,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不受任何人的影响。
  
  
 不管怎样催促,“佛祖”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总能在最后时刻完成任务。
  
  
 当有人要找“佛祖”时,大家都习惯性地说一句:“缘分到了自然就会出现了。”
  
  
 时间长了,周围的人都开始习惯了这样的行事风格,也就见惯不怪了,甚至还有点被同化的样子。
  
  
 某次布置的任务,大家都早早完成好了,正当“佛祖”准备压轴开始工作时,任务竟然取消了。
  
  
 已经完成的人士都在吼叫白干了,浪费了时间与精力。还未动工的“佛祖”乐得省事。
  
  
 自此,一众人士也开始了佛系人生,大家的口头禅也纷纷变成了“缘分到了自然就会做了”。
  
  
 在该努力的时候全力以赴,在该放松的时候好好“躺平”,工作也变得轻松许多。
  
  
 心态决定结果!心态良好的人,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不会差。但急躁带来的坏处却是不少。
  
  
 很多时候,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许多压力本身就没有必要,全是强加给自己的。
  
  
 佛系不是让你偷懒不作为,而是顺势而为,学会缓解压力,学会给自己松绑。
  
  
 人生本已太苦,何必再为难自己。换个让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能让你事半功倍。

5. 我是怎么变得佛系的

结婚数年,我是怎么变佛系的。
  
 也曾有过争强好胜的心,什么都想争第一。也曾不能受一点委屈,事事睚眦必报。谁欺负我一下,我必还他一分。年少爱舌辩,钟爱一句话扎疼别人心口,同学送我外号飞刀。也曾参加过年级的辩论会,犹记得落败收场,知道强中自有强中手。
  
 婚后也曾有过烦扰岁月,为琐事争论,我太记得那种争论的感觉了。首先我被气到了,有了生气的生理反应,心狂跳血冲脑门脸红如猴子屁股。其次就是丧失理智,在愤怒的控制下,脑子甘拜下风。光挑最难听的句子脱口而出,有时候双方祖宗十八代也跟着遭殃。再次,就是想拼命在语言上压制对方,却因为脑子被愤怒左右,只能靠提高音量提升杀伤力,吵架真累。最后,也许表面上赢了,数落到对方噤声方才罢休。
  
 可是,真的赢了吗?到晚上睡觉前,心脏还狂跳,脸还是赤红,人烦躁不安,难受得要死。这种状态会持续好几天。吃不香也睡不安。
  
 过了几天,心突然静了。那一刻,觉得世界从未有过的美好。看天更蓝看水更清看花也更美丽。呼吸顺畅,心跳自然,摸摸脸是温乎的。
  
 太爱重回心如止水的感觉了。
  
 经历了几次舌尖大战和重回平静的过程,反思一下,其实心里平静安宁才是最宝贵的。于是我下定决心,无论发生什么,我都要从容面对,尽力守护好内心的那份静。
  
 遇事学会抽离自己和远离纷争。世间万千美好,我独爱云淡风轻心如止水。

我是怎么变得佛系的

6.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佛系,如何鼓励一个人努力生活?

其实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会变得越来越佛系,也是因为拼命努力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再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所以才会有很多的年轻人对于现实中的生活无能为力,但是又无可奈何,也就渐渐变得比较佛系了。

一、对现实的无奈很多的年轻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是带着自己的雄心壮志,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望,在职场中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经历过加班以及上司的责骂。但是在有些人看来,不管自己再怎么努力,最后还是会发现无法改变自己现有的生活。
因此,很多的年轻人在工作或者是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之后,发现自己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并且还一次次的失望,从而导致年轻人对现实产生了无奈的心理,甚至会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最后还是这个样子,于是便选择对现实妥协,做一个佛系青年,对任何事情都抱着佛系的态度。

二、佛系只是另一层面上的逃避选择佛系的年轻人,其实只不过是因为在生活或者是工作中受到了挫折,或者是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现有的生活,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之后,转而对现实生活看得比较淡。其实这只不过是另一种逃避的行为,因为想要通过这样的逃避行为,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同时也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加开心,所以才会选择佛系的生活。

三、真正的佛系是尽人事听天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真正的佛系并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在无可奈何之下对现实的妥协。而且真正的选择了放下,选择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想要选择佛系生活的话,不妨真正的放下自己心中的不甘,努力的生活,看淡一切。

7. 心态变得佛系才开始懂得生活

 现在佛系青年不在少数,而我本人也是其中一员。
   在表面上看是对什么都不在乎了,得到和失去一样可以在内心毫无波澜,只要是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状态,生活就可以继续下去。
   一件事情来到面前的时候,做和不做都可以的,最后也往往选择不做这件事情。这大概是所有佛系的人的共性。
   就像是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个自己永远可以慵懒蜗居的地方,只要是不伤及性命,就可以一直沉睡下去。
   那些生活中劲头很足的人,往往是瞧不上佛系的人的,因为他们觉得佛系的人身上没有那股奋发向上的劲头。
   就像是一滩软泥,没办法期望他们能够建造出一幢摩天大楼。
   而佛系青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分析自己的,也不会期望自己能够造出一幢精美的房屋,只要是生活还能过得去,一层茅舍和万张大楼也没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我们变得越来越佛系? 
    一是 社会 的节奏太快了,什么都是瞬息万变。 
   在这快速的洪流之中,很多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也难以保持自己最初的稳定感。
   即便是还没有思考好自己下一步走向哪里,脚步已经随着人群前行了,行军拔寨一样,大部队浩浩荡荡地奔着一个方向前进。
   在这样的追逐下,刚开始的激情很容易消退,那种新鲜感一旦过去,剩下的就是对于未来的无力感和对现实的厌烦感,因为生活已经不像刚开始那样能够让人们提起兴趣。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很容易把生活看成是没有任何乐趣、像沙漠一样干涸的荒原。
   向回走已经没有勇气,并且困难重重,向前走已经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和乐趣。如果只是跟着人群走,现在的生活还不会被打乱。
   争夺总是因为一定的目标,现在这个目标消失了,那也就没有奋力的需要了。于是变有很多人选择了将自己包裹起来,做一个鸵鸟。做一个可以随时坐下,悠闲喝茶的佛性人。
       二是人们的思维水平差距很大 
   有些人的心事一团火,注定是想要在世间法发光发亮的,她们身上总是有用不完的激情和精力,让他们能够在漫长的一生中,专注地且不知疲倦的坐着什么事情,哪怕他们是愚钝的固执,最后也能让人们钦佩其勇气和耐力。
   但是有些人的心中坐着一位佛陀,他们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过早的将事件的事情看透,然后选择了一种较为隐居的生活方式,就像是弘一法师那样。
   他们是主动选择了将生活变得简单,将自己和纷扰的世间万物用最大的距离分隔开,在这种距离之中,找到天地万物的智慧。
   他们是哲人和圣者,永远是用平淡的情绪和时间交谈,他们身上显露的佛系已经成了一种智慧,是在大彻大悟之下选择的一种生活。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是生活中的哲人,还是被生活毒打选择沉默,佛系的人已然越来越多。
   其实我自己想想自己的经历,有时候努力想要得到的事情,最后往往得不到,等到已经忘记这件事情的时候,它又再次扣响了门。
   如此想来佛系与其说是躲避,倒不如说是人们心态变得平和了,既然生活自由安排,那就等着它慢慢来吧,自己要做的只是将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即可。
   我ID名是“忘记月亮”,为什么用这个名字呢,是因为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 “如果你想要的得到月亮,就要忘记月亮” 。
   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正在为着即将到来的研究生考试焦头烂额,每天晚上会因为对未来的恐怖设想而彻夜难眠,精神处在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我,是我太过在意了,过度在意让自己精神恍惚,反而是不利于结果本身的。
    其实我们都一样。 
    佛系一点没什么不好的,重点是能够有条不紊的坚持着,哪怕是为了生活不得不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要真诚对待,然后对待结果佛系一点,这样生活才不会那么难熬 

心态变得佛系才开始懂得生活

8. 开启佛系人生

最近,“佛系”刷屏了,似乎跟无可无不可沾边的都可跟“佛系”沾点亲。“佛系青年”、“佛系旅游”、“佛系追星”、“佛系老妈”等等,大都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赞同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哂笑者有之。
                                          
 其实,“佛系”的风行击中现代社会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通病——心累。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孩子整日奔波打拼,给身体和精神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当“佛系”出现时,至少给他们带来的是片刻调侃式的轻松。
  
 我相信,“佛系”不过是人们自我解嘲的流行语汇罢了,并不会像有些媒体担心的那样成为一种价值观,成为影响年轻人蓬勃向上追求进步的桎梏。“佛系”一词其实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借了“佛”这个符号,表达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它倡导人们以不焦躁不执著的平和心态面对人生百态。如是理解,我倒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语汇,特别是在普遍存在浮躁、焦虑的社会情绪的当下。坦白地讲,我很喜欢这个词及附着其后的心理状态,甚至想就此开启我的中老年佛系人生了。
  
 在我看来,真要具备“佛系”豁达的心态并不是一句“I don’t care”就可以参透,它应当包含的是“追求”而不怀“执念”之意,是一个人与自己达成和解,与他人达成和解,与所处环境达成和解的一种状态。而要具备这种心态,我觉得需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的修为。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人需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人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位,需要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人都是在生活的跑道上被裹挟着盲目前行,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退到跑道边反省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然后再接着往前跑。思考和定位有助于自己从盲目中解脱出来,摆脱许多精神上的痛苦和藩篱,完成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人的焦虑多产生于愿望与能力的不相匹配。对王健林来说,一个亿是个小目标。对别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所以,要在能力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自己想做而又有能力完成的事。
  
 人要摆脱精神枷锁,还需要活出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无论成为你自己,还是自我实现,其中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看法:人是最宝贵的,就是你自己。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别人,或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人生由成千上万个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突然发现最亏待的就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也就白活了。
  
 所以,自省从而自明对于一个人达成与自己的和解很重要。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总是要处于关系中的,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发生关系。维护好人际关系一个重要原则是需要遵循孔夫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忠”是尽己之心,从自我出发、尽心竭力为人谋;“恕”是如人之心,发散出去、换位思考体谅人。“忠恕”的品格在于,可以赋人予同情,从而善于理解;赋人予体贴,从而擅于关怀;赋人予宽厚,从而敏于帮助;赋人予善意,从而乐于奉献;赋人予通达,从而肯于沟通;赋人予高贵,从而敢于包容。
  
 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和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这两个领域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话语权;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尊重对方的本真。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放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力规则太多地侵入到关系中所致,结果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模糊不清。因此,不管是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还是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若能坚持忠恕之道,一定有助于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达成自己与他人的和解。
  
 此外,“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这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注意掌握的分寸。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讲的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人总希望一帆风顺,万事顺遂,可倘若没有坎坷、遗憾,人生哪有精彩可言。所以,要能正确认识处于顺境的自己,也要能够妥善安放处于逆境的自己。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却活得异常精彩。林语堂先生盛赞他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我尤其喜欢他在被贬黄州之后写的《定风波》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记述苏东坡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他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虽然屡次被贬,苏东坡并没有沉溺于悲悯,慨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是以超脱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困境,“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此,我们面对困境,更需要有放下过去、面对现实、享受当下的勇气和能力,既不要沉溺于过去人生的辉煌,也无须抱怨人生的不公,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如此,才能达成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和解。
  
 放下执念,心怀坦荡,佛系人生,如此而已!想明白了,就让我们开启佛系人生,让自己活得潇洒一些,快乐一些!